淡细之中的日本人情
[ 2007-06-19 10:55 ]

随意走近北京的任何一家大一点的书店,都能买到与日本有关的书籍,很多书店的国外小说书架,装满了整整一书架的几十种翻译成中文的日本小说。这一两年,研究日本社会、历史、经济的书籍,出版了数百种,日本正在成为中国读者关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戴季陶笔下的日本政治与军事,周作人叙述的日本社会,他们的著作还在影响着现代中国读者,二战期间美国人本妮迪克特写的《菊与刀》,似乎是中国年轻人理解日本的必读作品。但是,浮世绘中所描绘的享乐安逸的町人(封建时代的市民)、二战后邋遢闲散的日本人、50年代日本生产的仿冒品,这些是戴季陶、周作人、本妮迪克特在写作时不曾看见的,而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步入经济大国以后,新一代日本产品、日本人的勤奋诚实,让日本的形象与60年前的日本完全变了摸样,理解日本需要有一个新的角度。

尽管谈日本的书籍汗牛充栋,日本小说能让人对那里的社会有一些了解,但最终是大多数中国人盲人摸象,难以对日本有全面的认识。到日本访问数日,走马观花,同样不能解决问题。理解日本,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切入,但最后能达到与日本的相互理解,恐怕要用一个抽象的词:“人情”。

大学生们感受到的日本“人情”

“走近日企,感受日本”访日团的大学生们,前不久在日本看到了他们在电视电影上多次看到过的东京的高楼大厦,京都的古寺神社,不过让他们感触最深的则是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待人的真诚实在。

访日期间,有一个晚上是住在日本市民家中。这些日本市民中,有些是公司职员,也有前驻中国大使,他们都是乘坐地铁来到大学生们集合的地方,用他们能使用的日文、中文、韩文、英文,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大学生的欢迎。

没有刻意制作的大鱼大肉,很多家庭是几口人加上中国大学生围在一起,吃一餐很平常的晚饭,让人感觉到一种平常,没有任何感情、心理上的负担。双手接过大学生送来的礼品,郑重地放在小炕桌上,很多日本家庭并不立即打开,但必定要深深地鞠躬致谢。第二天,全家能出动送大学生去车站的又一定要全体出动,很多夫妇一直把大学生送到住宿地点,包括前大使那样的高官,也是和夫人乘坐地铁亲自把学生送了回来。但在离住宿地点只有几步之遥的地方,前大使停下了步伐,让夫人一人把学生送到老师那里。如果不是对日本有点了解的人,包括在前大使家里住了一晚上的大学生,原来并不知道这位盛情邀请大学生去家里住宿的人是不久前在中国当大使的著名外交官。

日本人特别爱送礼。但每次总是送很简单的一个小礼品,很少看到日本人大包大包地送贵重礼品。接受对方送来的一个小小的礼品,同样也回赠一个满怀情意的小礼物,这样的礼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情感,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联系去参观日本大企业往往非常困难,但企业一旦同意去参观,便会拿出十分的热情来。那些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一阵营的企业更是如此。大学生们去参观访问时,企业的副总裁、或者是从中国特意赶回去的中国总代表,会十分认真地向大学生们介绍企业,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种种问题。大雨中,大学生乘坐的汽车就要离开企业时,人们依然能看到中国总代表在雨中向同学们挥手道别。

日本最大的特点是富有人情

说是日本人工作做得细致,不如说日本人在交往中把人情发挥到了极致。在任何一个商店、饭馆、地铁上,没有一次让人感到不愉快,对待日本国内与国外客人没有两样,表里如一。

和中国相比,日本国土不够大,人口也远没有中国多,关西关东没有太大的区别,日本的人情更近乎于一致。细腻清淡,好礼不争是日本人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周作人曾于1925年写过一个短篇散文《日本的人情美》,他说:“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据我看来……是富于人情。”他把日本民众的人情特点说得十分清楚。这种人情今日犹存。

我们理解日本,需要从人情的角度去观察,在真正了解了日本的人情之后,说出的话才能让日本民众接受,民间中的一些感情上的摩擦才会消去。

(陈言)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