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奥巴马将阵亡士兵“说活” 致电其家人道歉|威廉夫妇为士兵颁勋章 凯特穿军服亮相|英男子遇袭体内残留150块弹片 或减寿25年|
评论>本网专栏>陈言>头条
慰安妇显现出的日本矛盾
2007-07-02 09:00:57      来源:null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慰安妇显现出的日本矛盾

在北京见到日本首相辅佐官中山恭子,听她讲被朝鲜绑架的日本人,他们的亲情、国家的救助时,每一个与会者都会严厉谴责绑架,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早日解决绑架问题。中山恭子的语调十分和缓,但那种坚定的要解决绑架问题的决心,可以从她那平缓的语言中感觉到。有时声调的高昂,措词的严厉,不如这种平缓的语言能打动人心。

在北京读日本的报纸,特别是《产经新闻》那样的总是发表为日本侵略战争辩护文章的报纸,会经常地看到曾经担任过文部科学大臣的中山成彬的言论。没有去听过中山成彬议员的演讲会,从《产经新闻》的报道上看,知道他是最热心地否定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问题的人士。

强迫女子为日本士兵提供性服务,日语用的是“强制连行”这个词,接近于中文的“绑架”、“劫持”。被朝鲜绑架的日本人,在日语里直称“拉致”。同样为绑架,日语用词不同,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大不一样。

中山成彬的慰安妇认识

中山成彬议员是当过文部科学大臣的人,现在组织了一个名称为“思考日本前途与历史教育议员之会”的组织,是那里的会长。在美国众议院决定谴责日本在战争期间的罪行,特别是督促日本政府就从军慰安妇问题进行道歉的时候,中山成彬议员非常焦急,多次表示:“这不符合事实,如果(美国)表决这项决议,(该国)将无信义可谈。”

中山成彬议员说:“当时实行公娼制,卖春是作为商业行为被准许的,慰安妇基本上都是日本女性。”他强烈否定日本军队强征(绑架)妇女,让其充当从军慰安妇,说:“事实上(那些慰安妇)是相当赚钱的。”(见2007年4月21日《赤旗》)

不久前的6月23日,新历史教课书编撰会开会讨论南京大屠杀与教课书问题时,中山成彬议员也前去参加,并发表了演讲,谈到屠杀30万人问题时,他说:“日本没有大屠杀,日本人必须作出反驳,我要向政府提交这个议案。”(见2007年6月24日《产经新闻》)

“多谈日本的光荣史!”这是中山成彬议员的一贯主张,慰安妇、大屠杀,是中山成彬议员一心要掩盖和忘却的日本史。

中山恭子为解决绑架问题四处奔走

中山成彬议员要掩盖历史,而安倍首相的辅佐官中山恭子在追究几十年来的绑架实施过程,在解救被绑架日本人方面竭尽了全力。在日本各地,中山恭子辅佐官通过讲演来唤起民众对绑架的认识,让日本舆论加大了对朝鲜的压力。她还亲自来中国与相关人士会谈,诉求对绑架问题的理解;去美国等国家向那里的民众诉说被绑架家庭人员的悲愤感情。中山恭子辅佐官的行动,得到了很多日本市民的理解,也让国外的过去不那么知道绑架问题的人,对绑架问题有了认识。

今年7月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山恭子以自己在解决绑架问题上的行动、口碑,并以自民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她将在日本政治舞台上,让更多的人对绑架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山矛盾

可是在国外的人,有谁知道中山成彬与中山恭子是一对夫妇呢?同样在绑架问题上,一个在百般为日本的罪行辩解,把数万慰安妇的痛苦说成赚了很多钱,在大屠杀的数字上玩点小把戏,以图大事化小,让大屠杀变成一个普通“事件”。而另一个在为17名被绑架的日本市民在全世界奔波,让被绑架家族的愤懑传到了日本国内外。

2007年6月7日,韩国《朝鲜日报》刊登了一篇专栏,题目是《中山夫妇的场合》。该报说:“丈夫在热心地否定自己国家的绑架犯罪,而妻子在热心地向世间传播朝鲜的绑架罪行。这种矛盾就是日本现在的姿态。”

入木三分。

(陈言)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美国女子产下健康6胞胎
医院调集超过50名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只用3分钟卡罗尔便顺利产下6名婴儿,都平安健康。 >> 详细

论坛
实拍朝鲜的国家图书馆
朝鲜并非缺少现代化元素。整洁的环境,文明的秩序,人们生活是那样的简单和容易满足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