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安倍的政治理念、政权构想和外交政策
[ 2007-09-12 16:1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日本首相安倍于东京时间12日下午2时(北京时间下午1时)许会见记者,正式表示辞职。于去年9月26日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有哪些政治理念、政权构想和外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一书作了阐述,以下是此书内容节选:

1.安倍的政治理念

 (1)崇尚“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安倍自称“奉行开放的保守主义”,追求“一个有自信的国家”,要让日本彻底甩掉战败国帽子,树立全新国际形象;要秉持岸信介的“强国论”,带领日本“走出战后体制”,冲破“和平宪法”的束缚,摆脱“重经济、轻军事”的保守路线,成为政治、军事大国。他说:“我希望建设一个受到世界尊重和孩子们可以为之自豪的美丽日本,使日本在确定世界规则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他声称“以绑架事件为契机,日本人觉醒了,攻击日本民族主义的旧逻辑再也得不到支持”。他认为“日本国情的根基就是天皇制”,表彰为天皇充当炮灰的特攻队员是“为大义殉职,使自己的死有意义,使自己的一生永恒”。他还提出:“在中日建交时,中国政府倡导把战争的军方和一般日本人分开,以劝导其民众对日友好,这一见解在中国行得通,在日本可就未必”,这在日本被认为是“阶级史观”。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批判这一发言“以狭隘的目的煽动民族主义是非常危险的”。(《安倍“中日建交论”遭严批:煽动民族主义非常危险》,中新网2006914。)

(2)标榜“战斗的政治家”。安倍将政治家分为“战斗的政治家”和“不战斗的政治家”,自己是罕见的前者,而多数政治家是后者。安倍自诩在日本人被朝鲜绑架问题上,不顾反动势力的中伤,坚持战斗,体现了“战斗的政治家”的精神。山崎拓指出:“目前,日本政界正产生大型的世代交替,属于战后出生的议员不断增加。不如过去老一辈议员,新一代无法贴切了解到战争的可怕以及和平的真谛。安倍属于战后世代,在其主张的政策中,总是在强调‘力学’,主张强势。明显的,这就是要脱离以对话、以外交解决问题的主张……更重视防卫,而将外交放在第二位。”(《自民党前副总裁山崎拓:安倍恐怕会走军国路线》,联合早报网2006913。)

(3)否认侵略战争历史。安倍在是否继承“村山谈话”以及对侵略战争的历史评价和战争责任的认定上含糊其辞,在历史认识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模糊策略”。他从根本上否定东京审判的合法性,声称日本早已恢复战犯名誉,又得到国际上认可。其理由是:所判决的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是根据事后国际法律所定,因而是无效的;日本接受了《旧金山和约》第11条款,但它只接受了诸判决,而并没有接受东京法庭本身的合法性;根据国民的一致意见,在国内法中,不把甲级战犯作为罪犯对待。安倍一贯主张首相应该参拜靖国神社,但是在这次竞选中则将其“模糊化”,表示:“我是担心参拜问题外交化、政治化,才不说清楚。我去参拜,那也会是不公开的非公式参拜。”

2.安倍的政权构想

(1)修改“和平宪法”。安倍要“制定符合旨在开拓新时代的日本国情的宪法”,要在五年内完成修宪。他认为,1955年自由党和民主党合组的自民党有两个目的,一是恢复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二是“制定自主宪法”,真正恢复独立;如今,“第一个目标经过高速发展已经得以实现,但第二个目标被撂在后边”,其结果是“弊端百出”;“和平宪法”有“日本永远放弃战争”条款,这不但使日本放弃了“国家主权所发动的战争”和“作为解决纠纷手段的战争”,而且放弃了“保卫自己国家安全的战争”,从而丧失了“作为独立国家的前提条件”;应该“全面修改现宪法,并容许行使集体自卫权,明确写上拥有自卫军”;“起草一部新宪法,将开启一个新时代”。

(2)修改《教育基本法》。安倍对战后教育改革持否定态度,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纠正自虐史观的历史教育,加大日本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爱国教育”力度。他欲效法英国撒切尔制定“1988年教育改革法”,“如果写上英国在殖民地役使奴隶,就必须写上最早废除奴隶贸易的是英国”,力图将日本对外侵略历史说成既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他将在国会上优先讨论《教育基本法》修正案,还希望通过制定一项百年计划来为教育注入活力。

(3)扩张首相的权力。安倍提出:“为了迅速、及时地做出符合事态变化的政策决定,必须强化政治领导力,建立以首相官邸为主导的领导体制。必须实现内阁与执政党的一体化。以选举产生的政治家为决策人,重新确定政治家与各级官员的各自责任,明确‘大臣、副大臣、政务官’队伍的职责,从根本上强化内阁官房和大臣官房的领导地位。”“要对行政机构进行彻底的改组。”“要断然实施公务员制度改革。”安倍提出了三大机构改革方略:①仿效美国,设立负责分析情报和讨论综合外交战略的日本国家安保会议;②设立由首相直接管辖的教育改革推进会议(暂名);③增加数名首相助理,分别负责教育、外交、安保等方面的工作。这一系列改革将使首相的行政和决策权力显著扩张。

(4)开创新的经济增长。安倍将继续小泉的经济改革方针,强调通过经济增长战略实现税收的增加,同时,大力削减政府开支,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即自动减薪三成,以示紧缩国家财政的决心;要“建立一个人人都谋求进取和不断挑战的社会”;“对于消费税的负担方式、直接税的征收方式等所得再分配的效果问题,必须站在长远的角度来制订税制综合改革方案”。他提出:“确立官与民之间的新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的活力,建立高效的小型政府。依靠开放的社会和技术革新能力,为日本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