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五重“冰”:不易化,继续融
[ 2007-09-29 09:3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日,《半月谈》记者采访了新书《中日关系报告》作者、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对于中日关系,冯昭奎指出,中日之间有五重“冰”,不易化,但继续融。采访摘录如下:

资料图片:2007年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共同出席日中友好七团体联合举行的招待会。这是招待会上两国领导人为中日友好共同举杯。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记者:不久前,国防部长曹刚川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分别访问了日本,被认为是温家宝总理“融冰之旅”的继续,请问中日之间的“冰”具体指什么?

冯昭奎:中日之间有五重“冰”。第一重“冰”是历史问题,日本前首相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由于信息的阻碍,两国老百姓之间也有很大的误解。

第二重是东海油气开发问题,中日在东海海洋划界上存在争议,当然还有钓鱼岛的主权问题。这些都是涉及两国实际利益的大问题。

第三重“冰”主要是指日美同盟。日美两国推动军事一体化,进行军事演习,公然威胁中国。此外,日本还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明显有围堵中国的嫌疑。

第四重“冰”是台湾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日本在这里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它的绝大部分石油来自中东,要经过台湾海峡运输,它担心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第五重“冰”是中日之间信任缺失。缺乏政治互信、战略互信,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今年8月,国防部长曹刚川访问日本,对于“融冰”,起到了什么作用?

8月30日,正在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右二)在东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右一)举行会谈时介绍随行人员。新华社记者孙巍摄

冯昭奎:这是9年来中国防长首次访日。曹刚川部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向日本说明中国的国防政策。中国国防定义为永远防御型的国防,强调“和”,“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防费用一直是负增长,现在经济开始强大,适当增加军费开支不必大惊小怪。这次曹刚川去日本增信释疑,批驳了“中国军事威胁论”,在消除日本对中国的猜疑上有好处。

在访日期间,曹刚川3次强调了台湾问题,严正重申了中方立场。他希望日方认识到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的信号。

中日两国间的军事交流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例如,中日双方舰队将互访,这将有利于增强两国人民的感情。记得1956年,日本在中国搞了一次工业展览会,一位老太太看到太阳旗在空中飘扬,大叫一声“皇军又来了!”然后晕倒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日军侵华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惨痛的记忆。挂着国旗的日本军舰要到中国来,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记者:在这次访问中,中日两国决定“逐步探讨在抵御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您对此有什么评价?

冯昭奎:这非常有意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的重要性正在上升,例如环境问题,就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利益已成为中日两国“战略互惠”的一大亮点。例如沙尘暴,又如水污染,现在3亿多中国人喝不上干净的水,非常危险。黄河、长江的污染,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还有太湖蓝藻事件等。而日本有一些污染的工业,也转移到了中国。

记者:环境污染问题,与中日之间的“融冰”有必然联系吗?

冯昭奎:联系很大。现在是全球化,亚洲一体化,实际上就是经济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谁都得承受。沙尘暴、酸雨等问题越来越尖锐,中日两国地理上接近,必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是难分你我的。

有人说日本是中国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这没有道理。现在,日本人均耗能大于中国;日本工业化比中国要早,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只有20多年,我们不能忽略发达国家在制造污染上的累计效应。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日本很多企业在中国生产,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所以,日本对中国的环保和节能事业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日本自身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记者:安倍晋三突然辞职,福田康夫当选为日本新首相,这对于中日“融冰”有什么影响吗?

冯昭奎:近来中日关系趋于好转,这要归功于谁?明智的政治家在其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是他们体察民意所采取的行动。中日关系变暖,归根到底要归功于两国人民。从两国民意看,改善的势头难以逆转。福田康夫先前已表示,他不会在任首相期间参拜靖国神社。

《中日关系报告》2007年4月在时事出版社出版后,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融冰之旅任重道远”,这可以说是我对未来中日关系的总体判断。

(来源:半月谈 记者 周盛平)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