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文
萨科齐“爱国令”何以惹批评
[ 2007-10-26 14:0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尼古拉·萨科齐出任法国总统后颁布的第一个命令,是强制要求全国高中生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反纳粹小英雄居伊·莫凯的绝笔信。他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青少年学习莫凯热爱祖国、反抗压迫、勇于牺牲的精神。

但此举在10月22日莫凯遇害纪念日到来之际,遭到法国不少教师、史学家及党派人士的批评。(据10月24日《北京晨报》)

出于爱国传统教育之目的的强制阅读令受到了强烈批评,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除了法国史学家对莫凯到底是不是“作为法国抵抗力量成员”而争议不休,以及有关专家担心这封措辞激烈的信会对孩子们的心理构成潜在威胁等原因外,对于我们而言,法国教育界对萨科齐总统的批评可能更值得关注。

报道指出,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总统无权规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巴黎历史教师皮埃尔·阿尔贝蒂尼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虽然我尊重这位年轻人的事迹,但我不认为总统能命令我教什么。”

总统无权规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哪怕这一强制阅读在法国不乏支持者。这可能是另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其中,总统在未经法国国会投票形成决议的前提下,就擅动权力,以命令的形式强制学生阅读,是一个根本原因。爱国教育本身也许没错,但程序正义更加重要。

事实上,在2005年,法国决定把《马赛曲》列入教学课程的内容之前,就曾经有过持续20年之久的争议。早在1985年,当时的教育部长吉恩·皮埃尔就建议把《马赛曲》纳入课程内容,以此来强化“国歌就是共和国象征”的重要性,但他的建议并未得到广泛支持,一些批评家认为国歌只是一首“战斗的歌曲”,是“憎恨外国人的产物”。最终是国会投票通过决议,《马赛曲》才得以进入课堂。

其实,相对于爱国传统教育,法国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法国学校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学生传授诸如平等、民主、权利和义务之类的价值观,旨在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而且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共和国教育至二十世纪密特朗时期的教育改革,都可以看到公民教育在课程表中的分量。这也是法国社会目前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

政府不能够决定学生学什么,也的确是西方一些国家通行的准则与基本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旅美华人林达夫妇在一篇题为《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的文章中介绍过的:在美国,联邦政府是无权干涉老百姓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从一开始,教材的选用、课外必读书籍的选择、考试的范围等等,都是由每个学校的校管会决定的。那么,校管会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居民们选举产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路易斯安那州决定将介绍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有关章节从该州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删除的时候,大多数人仅仅一笑置之的原因。爱国教育当然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教育更主要的应是出于健全的公民教育之目的。因此,教育本身应当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必然因为尊重个性而包容,崇尚自由而多元,换言之,它除了依附独立、个性、自由之外,不再依附于其他的东西。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体制保障。

法国教育内容调整要惊动国会,美国教材必须由校管会决定,正在于此。我们注意到,随着对我国近年来多次有关教材内容调整的关注,一些有关教材改革程序的意见日益清晰。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一些类似美国校管会的制度也被一些试点地方引进。如10月23日《扬子晚报》报道,南京63所试点学校将全面建设校务委员会。委员会将对学校提交的议题进行决策,形成一致意见后作出决定,“关于学校的举措,如果校务委员会中家长一律反对,就是校长也没辙。”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杨耕身)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