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车展讲技术与燃料,缺中国厂家
[ 2007-10-31 14:51 ]

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东京车展,正在轰轰烈烈地举办着。展览大厅在距东京都中心二十多公里的千叶县幕张,展出的汽车五彩斑斓,造型各异,但前来参观的记者穿的各个如黑乌鸦,厂家的解说员更是青一色深沉的服装,车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女香车是美国、德国等车展的亮点,更是中国车展中追求最多的,但到了东京,车展似乎失去了和美女的关系。车展的大厅里基本上听不到音乐,解说员也完全是靠自己的嗓子轻声解说。所有车像是停在停车场上,只是忘了锁车门,不论是欧洲天价名车,还是日本企业的概念车,基本上都可以进去坐坐,可以打开前盖看看发动机,在会场上除了门口查票的保安以外,完全看不到站在名车旁边的彪形大汉,一切都敞开着。

方形车成了主流

今年东京车展似乎特别流行方形车。三菱汽车安装了可以用遥控器控制的转椅,老年人、残疾人乘坐非常的方便。大发的方形车从后面开门,轮椅可以直接用小吊车吊进车内,用固定的装置把轮椅固定好。

本田有款“PUYO”车。PUYO在日语中的意思是“软呼呼”,轿车车门、前盖等全用上了软材料,触摸起来如同刚泡软的柿子。“这样一来,在发生交通冲撞时,靠车体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少汽车对人的伤害。”本田公司的解说员对笔者说。

要加大汽车的空间,只能利用轿车的前后体积。车的鼻子小了,尾巴短了以后,还省下了不少材料,减少了汽车的体重。三菱汽车总裁益子修对笔者说:“减少车重,能相当大地减少汽车的能耗。”各厂商看好方形车,大都考虑了节能。

新能源八仙过海

在三菱汽车的展台上,电动车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益子总裁平日就乘坐电动车在东京上下班。“我们的电动车充一次电能跑200公里,我在东京走访客户足够用了。”益子总裁对笔者说。采用快速充电方式的话,只用30分钟就能充到80%的电量,“我们的轿车可以在家里充电,在家里充电,6到7个小时能完全充满。”益子总裁说。在感觉上,三菱的电动车有些像我们的电动自行车。目前造价相当于日本普通职员几个月的工资,大量生产后,价格能相当程度地降下来。

本田、丰田强调的是燃料电池。最新款式的概念车已经用上了燃料电池。目前造价还相当昂贵,也未见那里的总裁开燃料电池车上下班,但看好燃料电池,是这两家公司的研发重点。

相比之下混合燃料车就已经非常有市场了。丰田最新款式的跑车、最高级的轿车也已经是油电两用。启动时用电,跑到一定速度后,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按最省燃料的方式,选用汽油或者是电力。

美洲国家中使用乙醇燃料的已经非常普遍,日本有些汽油是加入10%的乙醇的,巴西则是加入了85%的乙醇。能够用好加了乙醇的汽车,成了各厂商宣传的一个重点。

欧洲国家特别注重新型柴油的使用,柴油生产技术的进步,显示出了比汽油要环保的特点。本田则在车展中,特别强调它们的柴油技术。

发动机成了热点

朝日新闻负责报道汽车的记者对笔者说:“东京车展主要亮点在技术上,发动机的好坏是观众关心的重点。”

车展上,大多数日本厂家会把发动机直接拿出来展示,让观众把运动的特点看个明白。强调有自己的发动机,比强调自己汽车造型有多么时尚更吸引人。

欧洲名车在东京车展上,也没有用天价来炫耀其名贵。更多的是强调了其安全性,从安全带的使用设计上,从气囊的设置、事故预防等方面上,要显现出与普通车的不同。看过中国车展的人,大都从天价车在中国展出时那些让人感叹的价格来判断该车的名贵程度,从已经被某些房地产、煤矿老板预购的纸牌上,推测该车被关注的程度,东京车展没有一款欧洲天价车敢以这样的形态来宣传自己的。东京的记者似乎也对这样的问题毫无兴趣,车展期间笔者未看到日本主要报纸对该活动的集中报道,更很难找到欧洲天价车的相关消息了。

缺失中国厂家

在10月24日的媒体开放日,日本出展的9家轿车企业的总裁悉数到场,先后对媒体发表了演讲,此外还有众多的小型媒体见面会,十分的热闹。国外轿车厂家也有26家参展,韩国现代汽车更是租下了会场的重点场地,规模宏大。欧美记者、设计人员在车展上特别活跃,他们要把车看个仔细,有钻到车底下看动力传动特点的,有为汽车的细部拍上百张照片的,似乎要把以技术见长的东京车展上的信息收集全了。但是,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美国,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厂家的总裁无一到场。日本人不是买不起外国车,他们对细节的重视,要大于对汽车名贵程度的关心。进口高级车市场从2006年起已经呈现了减退的趋势,普通车也卖得不好。倒是在名不见经传的2007年4月上海车展上,美国三巨头之一的通用汽车总裁是亲自赴中国为该企业打气的,但美国车在日本卖得非常艰难,在美国国内与日本车争斗得异常惨烈,国外厂家显然对日本市场信心不足,他们对日本市场似乎没有太多的热情。

东京车展还缺失了中国厂家。从销售数量上看,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厂家实力太差,更没有争夺日本市场的气势,无一家敢来东京打品牌的。东京车展缺失了中国厂家,实为一大憾事,也是中国汽车底气不足的一个表现。(陈言)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