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一语成僟 动荡年代未见尾声
[ 2008-09-17 09:2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如果关于“阴谋论”的讨论算是很傻,那么动辄就断言见底则更是天真。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喜欢猜测市场底部在哪里,也是一种应被抛弃的机会主义心态……

我们正在面对一场超乎此前所有人预期的金融危机。

半年不到,全球最知名的五大投行当中,排名第三的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排名第五的贝尔斯登早早被摩根大通收编。三位昔日投资银行舞台上的顶级明星已经以不同姿态对台下心态各异的观众们,完成了谢幕或者告别。

有意思的是,随着昔日这些大牌机构高深莫测的形象接二连三的崩溃,取而代之倒是市场普遍的犹疑,不客气地讲,现在流行的关于金融创新与风险的讨论就实在过于空泛。

不过,这些市场明星一抹脸变作“问题机构”,倒也确实增进了国内金融机构的信心,有助于破除崇拜和迷信。乐观估计,应会促使“XX战争”等经济阴谋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毕竟,搞阴谋搞到自己挂掉这回事,似乎已不大像中国传统密室文化中以“老谋深算”或“处心积虑”的面目出现,并以撒豆成兵或以小搏大收场的典型阴谋家做派。

由于问题资产仓位较轻,中国的金融机构得以以隔岸观火的心态来观察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但还远不到弹冠相庆或者打扫战场的时候。更审慎地审视后续危机演变可能是更必需的。应该注意到,倒下的三家机构中,每一家都不缺乏市场经验——贝尔斯登最年轻,成立至今大约85年历史;美林稍长,95年不到;而雷曼兄弟则更在158年前就已成立。这些公司或历经美国内战、世界大战、大萧条等险恶环境,或遭遇过恶意收购的突然袭击,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可谓不强。即使是在911恐怖袭击造成的社会短期动荡中,他们也曾表现了可敬的职业素养。借用下麦克阿瑟的比喻,能让这些“市场老兵”猝然“枯萎”的力量,实在足够可怕。记得格林斯潘退休后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动荡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今天竟然一语成僟。

动荡年代当然令人惶恐,但不得不说,这场危机其实在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并可能动摇1950年代以后统治世界经济这场游戏的美元本位体系。对中国开放三十年后出生的70后、80后、90后们而言,本次的危机更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它一反学校中由国产教科书所灌输的“剥削”、“掠夺”等口号式印象,教会了我们用全球化视角去解读经济金融动荡的根源;它一反社会上由半殖民地半封建记忆所形成并固化的关于国际金融大鳄们的种种神话,让我们了解到市场规则的残酷和公平。

显然,就今天的全球经济系统而言,经济或金融“这盘很大的棋”早已摆脱了美国一国的控制。伴随市场机构的博弈升级和盈利机会的日渐匮乏,任何冒进、狂妄以及过度贪婪都可能招致超越国境、国际乃至信仰和主义的集体猎杀。事实已经表明,由金融危机而带来的灭顶之灾可能并不专属于发展中国家。

不过,国内仍有些人寄望于乱枪打鸟、乱中取胜甚或浑水摸鱼,不大习惯于像个老练的猎人般冷静地等待机会。随着三家顶级投行的倒下,关于市场何时见底的猜测与讨论再次热闹。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分工链条看,代表买方的投行出险,最直接受到冲击就是市场的卖方机构,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业绩水平与稳定性也可能受到冲击,例如外界就在猜测的AIG是否是下一个“倒霉蛋”。因此,此时我们尚无法得窥危机的边界,也难以得到危机即将过去的认识。

笔者以为,如果关于“阴谋论”的讨论算是很傻,那么动辄就断言见底则更是天真。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喜欢猜测市场底部在哪里,也是一种应被抛弃的机会主义心态。

温习一下格林斯潘讲过的那句名言吧——“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话产生了误解”。就在最近的三天前,他又表态称,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现在,我们真的已经理解他所说的话的含义了吗?

(来源:中国网 作者:沈洪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