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总统大选:不是挑最好的而是找不坏的
[ 2008-10-24 10:29 ]

10月15日,在美国纽约州亨普斯特德的霍夫斯特拉大学,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奥巴马在与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的辩论中发言。奥巴马和麦凯恩当晚在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总统选举前的最后一场辩论。新华社/法新

10月14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竞选集会上发言。麦凯恩当天提出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主张,旨在减轻退休人员、证券持有者和需要偿还房屋贷款者的负担,以期与目前支持率领先的民主党对手奥巴马争夺在经济议题上的主导权。新华社/路透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彼得·辛格这一次关注的却是总统候选人的伦理。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了他的《麦凯恩和奥巴马忽略了哪些东西》一文,尖锐地指出了两位候选人的伦理意义上的疏忽。奥巴马曾在芝加哥破烂不堪的南区当过三年的社区工作者,完全了解美国真实存在的贫困情况。但奥巴马的竞选运动焦点,是一般民众和中产阶级减税的课题,完全不谈如何应对贫困。同样,麦凯恩的竞选网站上就找不到“贫困”这个议题可以点击,而“太空计划”却赫然在目。

早些时候,路透社一篇文章说中国人以看“超女”的心态看美国人选总统,实则是看不懂美国大选。其实,“看不懂”的恰是文章的作者,中国人以娱乐心态看严肃的事件,有时也将严肃事件娱乐化。相比之下,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就明白这个道理。社论指出,美国的下任总统是美国人的选择,作为旁观者若要提供建议,须极其谦逊得体。因为美国总统的决定所带来的金钱或鲜血代价主要是由美国人承担。而且政治讨论的微妙往往非局外人所能领会。这个观点似乎侧面回应了路透社有关中国人如何看美国大选的问题——中国人不一定是看不懂美国大选,而是不想多管闲事。不过,这篇社论的立场还是倾向了奥巴马一边。社论以少有的抒情笔调写道,“如果美国将选出它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所发出的信息就是,通过和平斗争以及民主抗议,压迫是可克服的,自由是可以赢得的,宽容是可以获胜的。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讲在发出第一个音节之前就已经布道了西方价值观。”

而英国《独立报》却不那么客气,该报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由衰退决定的总统竞选。奥巴马似乎从金融危机中得益,金融危机让他的改革主题有了新的针对性。由于疲惫的、连任两届的共和党政府被两场战争拖累,数月来奥巴马的表现不见得比其他民主党人突出,但最近他的领先地位得到巩固。美国经济急剧恶化无疑是一个因素:它提醒许多美国人,政府可能不是什么坏事,并暴露了布什政府信任自由市场的缺点。

选举,不一定就是选最好的,恰恰有可能,只是选择看起来不是最坏的——这是本届大选的宿命。(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鸿文)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