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泰国首都曼谷的街头运动,似乎在暴力和血腥中总算看到一丝了结的希望:自双方会谈破裂、政府开始武力驱散以来,尽管“红衫军”中的激进派仍然坚持对抗,尽管一车车的轮胎、铁丝仍然被拉进曼谷,但随着包围圈的缩小,和政府不惜一切解决问题决心的明朗化,“红衫军”首领已经开始分化,其中一些撤离示威现场,甚至声明退出“反独联”,一些表示正在与政府接触,准备恢复和谈。当然,仍有一些“红衫军”领袖表示“绝不妥协”,声称将在街头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但许多目击者都表示,曼谷街头示威者的人数已在急遽下降。
自“红色参谋长”被狙击以来,一度被认为进退失据、优柔寡断的政府,在初尝“雷厉风行”甜头后显得有些得势不饶人。短短3天时间,他们先是撤回“路线图”,封锁曼谷示威区,切断后勤供应,继而宣布“实战区”,判决若干“红衫军”领导人有罪,接着冻结部分“红衫军”领导人账户,在22个府实行紧急状态,然后又于17日向“红衫军”发出最后通牒,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曼谷“红衫军”即将面临外援断绝、四面受敌的困境。更重要的是,由于持续两个多月的示威对曼谷造成严重影响,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都市,失去和外省支持者联系的他们,是很难如某些“红衫军”领袖所言“战斗到底”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信在“红衫军”事件前夕让全家出国,自己又加入黑山籍,“红色参谋长”遇刺后,对“红衫军”的号召力和约束力都在下降,由于个人被判有罪且财产被冻结,他信和亲他信的部分“红衫军”首领是坚持在曼谷打“持久战”的主要声音,他信在“红衫军”中影响力的下降,加速了“红衫军”士气的滑落。
由于“红衫军”内部的分化,几天来他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甚至自相矛盾的要求,从政府辞职到军队先撤,从联合国干预到泰王调停,这种混乱,加上此前他们面对“路线图”接连三次变卦的“前科”,让这些在枪口前苍白无力的呼吁,既得不到有恃无恐政府的积极响应,也越来越难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红衫军”虽然不难在政府的坚决行动下被驱散,甚至一向令政府头痛的、阴魂不散的他信势力,也可能在此次事件后被边缘化,但“红衫军”之魂魄却难以通过强力消除。
“红衫军”的抗争之所以掀起如此波澜,关键在于这一抗争的背后,是泰国城乡之间、王室贵族与草根势力之间、富裕阶层与贫民之间根深蒂固的分歧、对立和社会分化,且这种对立、矛盾双方基本势均力敌,“精英”阶层在曼谷等大城市势力雄厚,在上层更得到广泛支持,而“反精英”阶层则在全国范围内人数占优,并在政坛拥有一批代言人,这就造成了“红派”总能通过选票捧出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而“黄派”又总能通过各种看上去理由充足的途径,将被选出的“红派”候选人和政党赶下政治舞台的怪现象。
应该指出,阿披实总理并非一个强势人物,他只是精英派内部所推出的一个折衷代表,正因如此,曼谷风波才会拖延如此之久。同样,“红衫军”的灵魂他信也不是什么草根,而只是一个善于利用草根达到自己政治、经济目的的商人、政客,问题在于,他们背后的“红黄对立”,也就是族群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对立,这是千真万确的,且一时难以消除的。
从此次风波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确保泰国政治稳定的一大法宝——国王普密蓬的调停,因为国王年事已高,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旦老国王百年之后,继位的新王能否拥有老王的威信和说服力?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旦到了那一天,此次功亏一篑的“红衫军”,会否因认为“机会到了”而再度发难,他们中的激进派会否变得更激进、更暴力?一旦到了那一天,因王权更迭而感到危机的精英派,会否变得更加躁动?他们中的激进派会否因此次武力的奏效,而更倾向于高压政策?
“红衫军”易散,“红衫军”之魂魄难消,也许,只有泰国社会结构随着时代演进而发生变化,这种孕育政治暴力的土壤才有可能真正转变属性。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