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位待价而沽的独立候选人在一小时内先后亮出底牌,澳大利亚大选后,因两党均超不过半数而产生的“悬空议会”状态总算告一段落,执政党工党“有惊有险”地赢得了继续执政三年的机会。
尽管总理吉拉德和工党显示出能力,用远比许多人预料中更短的时间打破“恐怖平衡”,使澳大利亚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尽快摆脱了权力真空的尴尬,同时也初步整合了执政党内部各派系的力量,显示出执政党和政府强势的一面,但这个“强”却有着明显的弱点。
由于议席不过半,吉拉德不得不向绿党和独立议员伸出橄榄枝,最终赢得了唯一一名绿党议员班德,以及四名独立议员中三名的支持,但这种支持非但是有条件的,而且是有“副作用”的。绿党在许多政策、尤其是减排、新能源发展等政策上与工党意见相左,在征收资源税这个争议最大的议题上虽支持工党,却走得比工党更远,提出了30%的高税率;塔斯马尼亚岛独立议员威尔基虽然被认为是“支持工党最坚决”的独立议员,但他同时也是个有争议的塔斯马尼亚自治派,甚至有政敌攻击他谋求塔斯马尼亚独立;最后一刻倒戈的两位独立议员温莎和奥克肖特原本政治色彩就趋于中性,主要诉求在于增加选区福利,争取更多拨款,且两人都不讳言“不会100%支持政府”,言下之意便是“给价不合适就别怪我翻脸”。
于是人们看到的新政府纲领,便掺杂了许多奇怪的内容:组建专门负责边远地区的部(这是为了给奥克肖特和威尔基等人找位子);拨款99亿澳元供边远地区发展,另拨6亿澳元发展边远地区基础设施,推动“全国宽带接入计划”并优先边远地区(这是为了取悦三名独立议员);拨款资助乙醇燃料税的过渡准备,并推动更多节能环保措施的实施(这是给绿党的回报),这些特别安排足以令几个“新附者”满意(或至少暂时满意),但未必能赢得全国选民、特别是大城市和矿区选民的欢心。由于选举制度的特性,吉拉德不得不煞费苦心,去刻意讨好寥寥几名议员及其背后的少数选民,却不免要冒得罪大多数选民的风险。随着政府执政的展开,吉拉德和工党势必要做出各种调整,然而在这种微妙政治格局下,恐将左右为难,并随时可能导致多数地位的危殆和政府的不稳。
强中固然有弱,但弱中未必就没有强。
就澳大利亚近年的政治格局而言,工党的优势其实相当明显,澳大利亚选民对于反对党的保守政纲和自由经济纲领,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耐烦,此次之所以弄到旗鼓相当、要靠拉拢独立议员险胜的地步,最根本原因是工党内部派系林立,且存在盲目乐观的优势情结,不仅临阵换将,逼前总理陆克文让位,而且弄巧成拙地匆匆提前发动大选。正如《悉尼先驱晨报》的评论所言,此次大选和组阁的艰难,已令工党内部产生忧患意识,各派整合、团结的呼声骤然高涨,一度被边缘化的陆克文再度受到尊重,而陆克文本人也主动作出顾全大局的姿态。只要工党自身阵脚稳固,所谓“弱势政府”也同样可以有强势表现——因为即使联合政府垮台,重新大选也胜券在握,甚至可以借机组成多数政府。
强中有弱,弱中有强,未来三年的澳大利亚政局将充满政治悬念,从资源税到“共和国”,从面向亚太到美澳同盟,所有争议性大的议题都随时可能成为触发政治重新洗牌的机关,而究竟会否触发,关键在于工党自己,在于他们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党内的派系整合和权力再分配。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