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也沾染了其它诺贝尔奖项冷门叠爆的习惯,2010年的三位得主,除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经济协会主席彼得·戴蒙德为人熟知,另两位获奖者——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戴尔·莫藤森和塞浦路斯裔英国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都是人们不熟悉的人物。而且戴蒙德之所以出名,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因为他的重要职位,也因为他曾因“不合资格”而被参议员阻挠提名,直到近半年后的9月13日才因奥巴马总统的再度提名而上位。
按照彭博通讯社的报道,三位获奖者最突出的贡献是建立了符合当代实际情况的再就业理论框架体系,这一体系正被实际应用于就业市场调控,以期在失业率和职务空缺、社会福利、工资待遇和成本效率间找到平衡点。具体的说,皮萨里德斯的研究认为,就业市场的求职者越多,他们重新找到工作的概率反倒越大,因为这会让企业有更多的挑选余地,也让求职者感到更大的压力,并降低期望值,尽快重新工作;莫特森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和低流动性,可能会影响职工的就业意愿,低薪职务将无人问津,哪怕失业者也会憧憬更高薪的工作,而不是务实地作出选择;和上述二人不同的是,戴蒙德更多注重于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如怎样通过适度增加或减少福利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将税收收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等等。
与其说这些研究成果是怎样的伟大或精确,倒不如说它们是最符合美欧当今时务的经济理论。
三位获奖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理论体系却一脉相承,即反对传统经济学中认为提高社会福利可以确保高就业率,以及提高对失业者的救济可以有效降低失业率的观点,认为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就业岗位高缺员率都可以共生,认为可以、甚至应该通过减少政府社会福利投入,减少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制造就业市场的“饥饿感”,从而降低就业者的就业心理预期,令其对低薪岗位不再观望、挑剔,从而一方面让这些失业者尽快上岗,从而有效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让低薪岗位得以被这些人尽快填满,从而有效减少无人问津的“垃圾职位”空缺。
正如英国《卫报》的文章所评论的,三位获奖者不仅首创了“就业指导成本”的概念,而且提出了一系列通过政策削减这一成本的方案,这正是当今美英等国政府所最愿意听到的。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肆虐,各国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而导致的巨额财政开支,高失业率以及高政府财政赤字正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在欧洲各国,反对财政紧缩计划,反对提高退休年限和减少社会福利的示威、罢工此起彼伏,各国政府疲于奔命;在美国,奥巴马和他的经济团队被工团组织和保守的“茶党”左右夹攻,两头不讨好,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框架却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高失业率并不可怕,且高失业率不应该靠花钱增加福利来解决,甚至福利越好就业率越低,这自然是各国政府最愿意听到的答案。由此可见,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实在是“时务的胜利”。
然而,这样的胜利究竟有多少意义?
三人中最出名的戴蒙德,4月曾被参议员理查德·谢尔比否决美联储委员会理事提名,理由是“缺乏宏观经济工作的实际经验”,如今谢尔比并未改变观点,且认为在当前美国经济的严重形势下,“美联储委员会并不是让戴蒙德积累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合适场合”。尽管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第一时间在《纽约时报》博客上发出“耶,彼得!”的欢呼,为戴蒙德的获奖大声叫好,但这位专栏兼博客写手恰也是近年来争议最大的获奖者之一。
更何况,时务是柄双刃剑,各国政府最愿意倾听的仙乐纶音,却恐是众多失业者、普通劳动者最憎恶的咆哮,三位获奖者的理论或实践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回应,怕只能拭目以待了。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陶短房 编辑:柳洪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