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规,APEC领导人非正式峰会的焦点本应是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以及跨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等等。此前的历届峰会,与会各国也大多围绕着这些话题讨价还价,折冲樽俎,并对不同版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品头论足,争论不休。
然而刚刚结束的横滨峰会,虽然公开的主题是“变革与行动”,也围绕着传统焦点,拿出来包括《领导人增长战略》、《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途径》成果文件等一些结果,但真正的焦点却早已不公开地转移了。
横滨峰会真正的焦点是延续G20首尔峰会的热点,即货币流动性问题、贸易平衡问题。
俗话说得好,事有轻重缓急,APEC本就是为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亚太自由贸易区而生,但这一老话题、老焦点从1994年提出“茂物目标”(“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迄今16年过去,也刚刚迈入所谓“第一阶段达标年”,可谓一个放不下、也急不得的远景性目标。与之相比,在汇率和货币问题上,金融危机疮痍未复,人民币汇率之争热灶未冷,美联储“量化宽松”所造成的巨大流动性,更对APEC各成员国构成现实性的冲击。亚太国家中有许多都是出口型、外向型经济结构,“货币大战”的威胁对他们而言更加现实、也更加迫切,如果说,对于美联储释放出的6000亿美元流动性以及美元的应声贬值,欧洲国家尚处于口诛笔伐的务虚阶段,那么许多亚太国家(包括东道主日本)已迫不及待地直接动手干预了。
G20是一个年轻的、不成熟的讨论平台,缺乏常设机构,各成员国间平时沟通不足,并不适合就“货币战争”风险、以及与之如一根藤上两个瓜的贸易平衡问题,进行更充分的意见交换和更深入的讨论、交锋。相形之下,APEC峰会虽然会期和G20峰会相差无几,但各国对这一平台更适应、更熟悉,也更适合讨价还价,寻求妥协。
和G20不同,APEC峰会的参与者更具行动力,在有关货币流动性、汇率和贸易赤字争吵中,它们更多扮演“动手者”、而非单纯“动口者”的角色,它们之间的碰撞会显得更激烈,而妥协也会显得更实际、更有意义。
从峰会的成果看,在这些“真正焦点”层面,与会各国同样拿出了虚多实少、有概念无细节、有共识基础却无落实方案和时间表的所谓“一致”,但相比G20连达成这样的象征性“一致”都勉为其难,总算聊胜一筹。
不论货币问题或贸易平衡问题,在当前经济萧条未结束,各国都面临复苏、就业、通胀“三座大山”高压的背景下,都是攸关本国经济战略、社会安定,攸关各国领导人政权基础的原则性问题,而在这样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并付诸行动,原本就是极其困难的事。尽管APEC应时而变,将焦点转到这些更迫切、更重要的话题上,但期待横滨峰会获得更多的成果,显然是不现实的。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陶短房 编辑:婧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