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6日发生骚乱以来,利比亚的社会动荡已经发展成为内战,并在西方的武装干涉下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升级,数以千百计的平民在冲突中丧生。利比亚的乱局已远甚于突尼斯和埃及。初步分析利比亚乱局的成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部族矛盾突出,失业率高。
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报告,2010年利比亚的石油产业占其出口额的95%,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作为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利比亚的人均GDP达到了将近一万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并不低,但 由于缺乏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利比亚的失业率达到了近30%。虽然利比亚的主权财富基金据说达到了600-700亿美元的规模,但在利比亚首都的街头上垃圾成堆,即使是宾馆也显得破败不堪。去年,利比亚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资13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群众的不满已经日益显露,社会矛盾越发尖锐。此外,由于卡扎菲长期奉行小企业私有,大企业国有的政策,石油开采、炼化等主要行业,更不用说政府部门等工作机会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为首的基于的黎波里的贝尼 希拉尔(Beni Hilal)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而由于利比亚较为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结构,卡扎菲执政以来,部族是利比亚仅存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工会等都被取缔。在利比亚部族人员对部族的忠诚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在卡扎菲统治的四十余年中强力的压制了其他部族的发展,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以东部城市昔兰尼加为主要据点的另一大部族贝尼 萨利姆(Beni Salim)的发展。利比亚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触发下发展成为内战。
其次,卡扎菲41年的铁腕统治和 “子承父业”的接班态势使国内各方十分不满。
此次中东北非乱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群众对个人长期执政的厌恶,对家族政治、“子承父业”的严重不满,埃及是这样,利比亚也是这样。
1969年,在年仅27岁的卡扎菲领导下推翻了时任国王伊德里斯,建立了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后在1977年改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40余年来,这位特立独行的领导人在内外事务方面都表现出了他的强硬。比如,多次提出但无果而终的与埃及、突尼斯、叙利亚的合并;多次出兵乍得等。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卡扎菲着力培养他的儿子赛义夫 伊斯兰 卡扎菲(Seif al-Islam el-Qaddafi)接班的态势非常明显,有专家表示,赛义夫 卡扎菲已经担负起领导国家的责任。在国际事务方面,由于他在英国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与西方各界的广泛联系,使得近年来利比亚与西方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国内事务方面,他宣称要建设免税区,要开发1200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要把利比亚建设成北非的迪拜等等。事实上,在此次利比亚内战中他也多次代表卡扎菲发表电视讲话,并表示即便“血流成河”也誓不退缩。可以说,卡扎菲家族统治已经使利比亚人民厌恶和不满,群众寻求改变。
第三,受到左邻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众运动的鼓舞,大批的反对派走向街头,而卡扎菲对于群众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激化了矛盾。
40年来,虽然国内矛盾重重、挑战不断,但强人铁腕统治下的利比亚国内一直没有发生过对卡扎菲政权有致命影响的事件。此次利比亚的乱局,直接的触点是突尼斯和埃及的群众运动取得进展,激发了利比亚反对派的斗争热情。在各方反对力量的号召下,大批的群众走向街头,向卡扎菲政权发起挑战。此外,由于卡扎菲长期的特立独行,在周边特别是阿拉伯世界树敌太多,太孤立,难以得到有效援助,使得国内抗议活动进一步扩展蔓延。在这一点上阿盟国家对卡扎菲的态度就是明证。
最后,国外势力对反对派的支持使得内战最终爆发。
如果说在中东北非变局之初美国现政府还处于被动、观望的状态,那么当利比亚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的时候美国已经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政策,并且还在“两面下注”。有消息指出,利比亚反对派领袖曾经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通话,通报了反对派内部的情况,美驻利大使询问了是否需要武器支持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也明确表示,在她访问突尼斯和埃及时会与利比亚反对派就有关事宜进行会谈。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国家或明或暗的支持,利比亚民众的抗议活动不会演变成内战,并且愈演愈烈。
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对利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虽然以法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已经开始,并有报道说数百人的英国特种部队已经进入利比亚,法国甚至声称要开展“斩首行动”,但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了反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方面卡扎菲的统治有其国内基础,有众多的部族、军队支持他,这与当初的萨达姆在伊拉克的情况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近十来年的努力,卡扎菲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西方的关系,比如他公开谴责911事件;主动宣布不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承担了以洛克比空难为代表的几起空难事件的责任并主动赔偿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战场,特别是有在伊拉克陷入部族矛盾漩涡的教训后,美国更加谨慎和明智。同时金融危机也伤及美国经济的元气,美国不愿意、也不能够开辟一个新的利比亚战场。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利问题上“绑架”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使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化,造成了更多平民伤亡,已经引起包括阿盟、非盟以及利比亚国内大多数民众的反对。
时至今日,利比亚的内乱已一月有余,并有由内战升级为抗战的态势。面对着每天的流血冲突和平民伤亡,大家都关心这场战争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有观点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利比亚国内部族力量的分化组合;二是西方国家下一步的举措。这两个因素互相交织。在利比亚国内方面,由于西方的不明智介入,已经大大激发了国内各派的反抗西方的情绪,如果卡扎菲继续得到利国内主要部族的支持,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干涉将难以平息局势。即便法国等西方国家最终利用军事优势推翻卡扎菲政权,也只会在该地区制造出更多不稳定的因素,这将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就西方国家下一步的政策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速战速决,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不符合奥巴马政府不断从中东地区撤出战斗部队的政策;二是担心直接介入会激起中东阿拉伯国家人民对美国和西方更进一步的反感(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西方军事打击开始后,大批的利比亚人民走上街头,反对西方干涉),特别是担心极端势力把利比亚变成第二个阿富汗。在美国不愿挑头的情况下,法英是否能够真正扛起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大旗还是未知数。因此,有观点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极有可能追求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政策,一方面通过有限的军事打击和对反对派的物质支持(包括武器、资金、给养等)来平衡利比亚国内力量,增加西方国家与卡扎菲和反对派讨价还价的砝码以谋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国授权下的维和行动,隔离冲突双方,开展谈判。但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削弱和制衡利比亚。有分析家表示,一个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的利比亚在西方国家看来更符合他们的利益。现在断定利比亚内乱的最终得益者是谁还为时过早,但输家已经很明确,就是利比亚人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虎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