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事故迄今已过去多时,危机非但未缓解,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反应堆冷却问题虽初步得到解决,但隐患并未排除,甚至连堆芯是否销熔、销熔到何等程度、保护壳是否破裂等最基本的事故细节都语焉不详,至于对福岛第一核电厂如何善后,更是至今提不上日程。
不仅如此,从事故发生最初的反应迟缓和瞒报,到事故期间先是擅自撤出工作人员,继而杜撰出“福岛50勇士”这样的神话,近日又再次弄出将福岛地下水放射性超标10万倍误报为“超标1000万倍”的特大乌龙,东电非但未能在核事故爆发后亡羊补牢,一方面积极抢修补救,另一方面采取一切措施安抚社会紧张情绪,反倒不断用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让日本和各国社会、民众领略到,什么叫做庸人自扰。
在东电领导层的“杰出表现”下,这家2005年日本收入最高的电力公司在短短半个月里股价暴跌67%,股票市值缩水260亿美元,日本首相菅直人曾多次当众斥责东电在核事故中的表现,高盛等市场分析机构则认定,东电社长清水正孝及其管理团队,下台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许多评论人士都指出,东电虽为民营和上市公司,却在长期垄断经营中形成了比国营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官僚主义习气,其经营、管理的13座核反应堆积弊丛生,早在2003年就被揭露出安全文件作假,2007年初更被确认其安全数据在定期检查中被多次篡改,时间跨度长达10年,以隐瞒安全隐患,此次核事故中的种种表现,除了业务能力低下、应变水平不足外,管理层惟恐事故曝光导致停产、封堆,造成经济损失,因而故技重施,百般遮掩,试图蒙混过关,大事化小,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自事故曝光至今,东电不但在金融市场上损失惨重,其口碑和公众形象也跌至谷底,管理团队的几度当众解释、谢罪都遭到怒斥,接二连三的低级乌龙,更令其公信力降到谷底。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仅仅让东电一家负起责任是不公平的。
尽管东电是不折不扣的私营企业,但作为性质特殊的产业,日本政府理应负起安全生产督导、监管之责。2003年4月的“第一次东电丑闻”曾经震惊日本朝野,结果却以东电领导层总辞而草草了结;2007年的“第二次东电丑闻”,经济产业省业已收到东电提交的、亲笔承认安全数据篡改的报告书,但调查、处理仍然一笔带过,东电旗下13座安全隐患丛生的核反应堆仍在“带病坚持工作”。东电顾忌经济效益,惟恐关堆停产而隐瞒“病情”固然有错,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对此疏于督责,同样不容回避。
成立于1951年、前身“东京电灯”在1883年便创立的东电,是日本关东地区资历深厚、势力可观的财阀,和当代日本政治间关系盘根错节,前执政党自民党多个派系都和该财团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而现在执政的民主党,其前首相福田康夫和东电财阀上层间的密切关系,更是“公开的秘密”。由于自创办起便是民营,日本电力部门的地方性垄断经营状况始终不变,而不像铁路、电信等部门,因“国有民营改革”的分拆,而达到过“去垄断化”的效果,因此其官僚主义、低效颟顸,在某些方面比老国企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政客和财阀间的复杂利益关系,又让应有的督责、监管难以发挥效力。
事故发生迄今,菅直人内阁及其本人已多次直斥东电之非,甚至“强令破产”的说法也一度传出,但这种说辞被许多观察家视作菅直人内阁推卸自己责任、寻找替罪羊的政治戏法,作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总辞,甚至企业破产都不无可能,但作为全日本最大的电力企业,日本东京都、关东地区和山梨县的电力供应几乎完全仰赖东电,这个庞然大物几乎到了“再烂也不能倒”的地步,就算重组,其躯壳也依然还会是老样子。
那么,能否通过国有化,对东电加以整顿?
和其它公共服务行业不同,日本电力行业自诞生起就是民间资本唱主角,仅在中日、太平洋战争期间通过日本军部《国家总动员法》和《配电统治令》,在1942-1951年期间被“收归国有”,并在战后通过“去军国主义化”的改革实现“9电归民”(9家被收归国有的电力公司民营化),“国有化”对于电力行业和日本国民而言,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提高效率,减少政府财赤,日本交通、电信等传统国企纷纷民营化,如今日本赤字状况十分严重,经济欲振乏力,自不可能在如此背景下,对电力这个传统的民营领域搞与潮流背道而驰的国有化改造,这显然不切实际。
更重要的是,此次公信力受损的不仅是东电,菅直人内阁、乃至整个日本政治与之相比也是半斤八两,财阀管核电,日本社会固然不放心,换成“政阀”,怕仍是要捏把冷汗的。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