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水族歌舞
贵州省荔波县和三都县位于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不仅保留有特殊而完整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基本上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年前,我随同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师生到这里进行文化考察,欣赏到了水族原生态的传统歌舞表演和乐器演奏,但也亲身感受到中国少数民族在快速发展的现实世界中,生活上、文化上所面对的冲击。
作为“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考察计划”内容之一,考察活动由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协办,得到了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大家深入贵州水族文化原生地,考察和研习水族生活习俗及文化艺术,收获颇丰、效果良好。
这次考察虽然不是音乐采风之旅,但在考察过程中,却仍旧接触到不少水族的音乐和歌舞。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水族音乐和歌舞基本上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尚未受到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流行音乐化”的影响。
在九阡镇水各村小学,学生们演唱的迎宾歌曲和舞蹈表演,仍是很地道、很粗朴的原生态歌谣。在不大起眼的操场一角,围墙上有不同年级学生用粉笔绘画的宣传栏。让人感到有点惊讶的是,所绘画的内容全部都是有关水族文化的材料,但混杂了汉文和水文字来表达。其中还写有《敬酒歌》的歌词和绘有水家妹子敬酒的图画,虽然歌词的句法行文很特别,看得不大明白,但依旧可以推断出大致的意思。
从几个方面来看,今日的水族各村寨可以说仍然有着对水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但这种情况能坚持到哪一天便很难说了。以音乐为例,这次考察中所看到和听到的,基本上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在近年来被搬上舞台的所谓“原生态”音乐表演多到几乎泛滥的情况下,经此一对照,便知那些其实是经过加工,大大扭曲了原生态面貌发展出来的“新产品”。然而,这些“新产品”却具有市场。再加上荔波地区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加大旅游发展已是必然之势,水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歌舞音乐,必然面对重大冲击,原生态的状况能维持多久实在让人难以乐观。
事实上,此行探访的两个水族村寨已经被现代商品文化所“侵蚀”。据随团的北京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王学文所言,不久前他初到水利大寨,水泥砖石的楼房仅有一幢,但现时所见,这些现代化的楼房已经举目皆是,分布于传统的透风木制楼房中。这种现象当然可以视为进步,但如果不加以科学规划和管理的话,可以预见的是,水族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半高脚”木制楼房将会在这种冲击下逐渐消失(可能日后要特别搭建让游客参观的示范屋)。而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同样也会因为通俗流行歌舞的“侵蚀”而逐渐失去简朴的本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音色的乐器亦会因为后继乏人而被淘汰。
由此可见,要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应该有一套长远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即使不限制改建传统住房,亦应另盖新的住房让迁出者安居,同时征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楼房,连同周边景观改作展示馆、博物馆等。现时这种并无周全规划的发展确是让人担心,而依存于生活形态的“活”的音乐和歌舞文化,如何能够在水族人生活状态改变下得以避免流行音乐的干扰,更是让人忧虑的事情。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很多文化在经历发展、变质后,最后走向了消亡。为此,如何唤起更多人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遗产已是当务之急。
周凡夫(香港)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实习编辑:任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