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文化资讯
粤东前美灯笼工艺精湛 工艺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2011-01-17 15:03: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如今潮汕农村地区依然随处可见。粤东澄海隆都镇的前美乡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灯笼艺人一年到头地制作灯笼供应市场,但工艺精湛、工序繁杂的前美灯笼传承出现了断层危机。

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所以竹子做的灯笼代表了“财丁兴旺”、“德泽绵长”。“正月点灯笼”是潮汕地区的风俗,每年从除夕夜开始,潮汕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习俗。正月里,不少村落有“游灯”的习俗,以祈新年五谷丰登、阖乡平安。

记者到前美村下底园社的灯笼艺人陈周茂老人家里时,老人正在往灯笼上写字,只见他左手扶着灯笼,右手捻着毛笔,一笔一划,点横竖撇,落顿起收,不一会儿,一个繁体“许”字跃然纸上。据陈伯介绍,“写灯笼”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灯笼字体要圆润匀称,内容也有讲究。挂在寺庙的,要写上“风调雨顺”、“接福迎祥”等;挂在宗祠、家门口的,则要写上姓氏郡望,如林氏要写“九牧世家”,陈氏要写“忠顺世家”等。

陈周茂老人聊起心爱的灯笼如数家珍。陈周茂的灯笼手艺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老父亲一辈子都在做灯笼,一直到90多岁去世。

据陈伯介绍,传统的纸灯笼制作起来工序颇为繁杂,全程都是手工活。首先,得把碗口般粗的竹子削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的竹条,再用竹条编制成胚子。灯笼胚制成后,便是糊纸,要糊得平滑才容易晾干,写上字也方便。然后是写字,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清漆。上一层薄薄的油漆,不仅能使灯笼显得通透,而且能延长灯笼的寿命。

据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时,潮汕各地都张灯结彩,灯笼几乎日产日清,前美乡家家户户都做起灯笼。1950年潮汕解放,灯笼又一次成为抢手货。改革开放后,前美灯笼再次声名鹊起,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现在,陈周茂老人从年头做到年尾,一年得做1000多盏。陈伯制作的灯笼除了卖到潮汕各地以及香港外,半成品灯笼胚按压后还卖到马来西亚,再由那里的艺人加工完成。

虽然供不应求,但现在前美村做灯笼的人并不多,而且都是中老年人,最老的有88岁。说起传承,陈伯叹叹气说,这种精细手工活,费时、利润又低,孩子们都出外工作了,谁愿意耗这个时间啊。以前有外地的人想给陈伯做学徒,但学做灯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少也得一两年,最后年轻人放弃了。

与介绍灯笼手艺时的眉飞色舞相比,陈伯说到手艺传承时神色暗淡了许多,他说:“到我去世了,这门手艺也就没有了吧。”陈周茂老人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抢救、保护前美灯笼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也希望年轻一代能更多地了解喜爱上民间工艺,使灯笼这一手艺得以传承发展。(李怡青 陈妍)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实习编辑:任爱凡




更多新闻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