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最大的桌子摆满了美味佳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到了。
这是冬日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
这一天,却又是那么的不平常。普天下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奔赴晚上的盛宴。不管是坐火车、乘飞机,还是自驾游、拼车族,又或是步行一族,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要在除夕夜赶回家,与亲人共此灯烛光。热热闹闹吃一顿团圆饭,向爸爸诉说工作的烦恼,听妈妈讲讲家长里短。
记得在偶像剧《美味的童话》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女主角在喝到男主角烹调的一碗黄金汤后,感动地说:“这汤有爸爸的味道。”是的,风雪也许会减缓回家的速度,却挡不住“赶年”的脚步。在路的那一头是家,是亲人的牵挂,是熟悉的家乡菜,是深藏心底的温暖。
这一天,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无论你身在哪里,到年三十都必须回到亲人身边,吃着一年里最丰盛的美食。诗经《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可以说,“年”就是指丰收喜庆的日子,是中国人对丰收的庆贺方式。在封建社会,年三十这天,圣明的君主会特赦犯人们回家去吃顿年夜饭;在旧社会,杨白劳虽然贫穷得无法交租,也尽力想让喜儿在年三十能吃到白面,喜儿不是有句唱词吗:“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年夜饭代表着一家团聚,代表着天伦之乐。
关于吃年夜饭,中国人有很多习俗。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准备供品祭祀祖先,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平安安,祭完祖先年夜饭方可开始。吃年夜饭时,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国南方,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地去吃,只是端上来摆摆样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12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自古就有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之说。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如今,时代在变,年夜饭也在变。从上世纪70年代一起吃肉打“牙祭”,80年代餐桌上出现大棚菜,90年代海参鱼翅上餐桌,到步入21世纪,各大饭店推出天价年夜饭,在除夕夜前两三个月就被预订满了。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到订购年夜饭半成品在家简单操作,或是请酒店大厨做好后送货上门。有的甚至在年三十这天,从冰天雪地的东北来到风景如画的海南,在天涯海角吃年夜饭,过一年浪漫的春节。“旅游团聚”、“异地团聚”逐渐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新时尚。
有人总结说,年夜饭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平日很多家庭成员为生活各奔东西,难得团圆,一起吃顿年夜饭,酒肴相对,倾诉感情、生活感悟,年夜饭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年夜饭已经不再是满满一桌子的菜了。因为我们吃的,更多的是亲情,是团圆,是期待。(周小苑)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实习编辑:任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