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今年带来了28个提案,涉及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在政协小组讨论会间隙,单霁翔委员就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难题、地下文物空间保护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宣南会馆纳入第三次文物普查
新京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单霁翔:进展得比较顺利,正在汇集数据,进行复核,31个地方的数据已经到了。
新京报:这次普查的结果怎样?
单霁翔:从目前的数据看,由过去90多万处变为80多万处。具体的数字每天都有变化,专家还在审核中。
新京报:为什么这个数据是减少的?
单霁翔:这是一个口径问题,比如,村落建筑和乡土建筑,是成组的还是单体的,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审核过程更为严格,为今后公布的水平和准确度打好基础。
这不是绝对数据的减少,而是同类的或是距离较近的,过去可能算成两件或者几件,现在都合为一件或是一组文物了,比如,一个村落有9个同等类型的建筑,就算是一个。
新京报:北京的宣南会馆很有名,但也被毁掉了不少,此次纳入文物普查了吗?
单霁翔:我们也在做这项调查,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这次调查的资料更为详细,比过去汇总的资料多得多,今年年底会对外公布。同时也会有更多会馆纳入文物的范畴。
大运河申遗正制作申报文本
新京报:去年几个地方都发生了盗窃石刻文物的案件,目前田野文物的保护是怎样的?
单霁翔:去年国家文物局在9个省市开展打击盗窃的行动,效果还不错,公安部门也在加大打击力度。
保护方面,田野文物在大自然中会风化,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文字信息的文物,保护起来更困难,比如古桥、石刻、石碑等。
今后,还要加强这一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打击盗掘、走私的力度。
新京报:目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
单霁翔:进展比较顺利,正在编制总体规划,并且进行申报文本的制作。未来,要把大运河的不同地段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依法进行管理,对环境整治要开始实施,文物修缮、甚至必要的考古发掘都要有序进行,还要加紧立法。时间比较紧。
城市基建影响胡同四合院保护
新京报:最近两年,包括北京、南京等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遇到了困难,一些文化遗产被破坏,对此文物部门如何推行保护措施?
单霁翔: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乡土建筑都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方面要提高认识。国家文物局正在和文化部开展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同时我们正推行在城市里建设社区博物馆,这些都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新京报:北京虽然从2004年就已明确旧城范围内不得大拆大建,但还是有一些新建项目拿着过去的审批毁掉了胡同。
单霁翔:胡同四合院大规模改造拆除这两年有所遏制,一些过去遗留的项目应该严格地进行复核和审查。
同时,现在北京出现了新的情况,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北京的地铁和车站建设,会影响一些胡同四合院的保护,这些都需要审慎的决策。
有的涉及国计民生,不是一般的商业化改造,就要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一时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而造成局部对于胡同四合院的影响,需在后续复建过程中恢复风貌,应该有预案。
新京报:能否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单霁翔:建设部门主导城市建设,前置条件中没有文物部门的审批和事先的评估,经常是出现问题再进行处理。文物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我觉得应该逐渐设置前置审批,(但)这些年始终没有太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