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头条>海外看中国
澳媒:“53岁退休”冲击中国养老制度

[ 2006-07-06 16:39 ]

 

环球在线消息:澳大利亚《澳洲日报》7月5日载文《被看成是一种福利 “53岁退休”冲击养老制度》,摘要如下:

“提前退休可以看成是一种福利”,“还可以再找第二份工作,收入并不降低”。当前中国很多人既未达到国家法定的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的职工退休年龄,也未从事特殊工种或因病、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所在单位也没有被纳入国务院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然而他们却提前离开了工作岗位。

不规范的“提前退休”造成中国平均退休年龄低至53岁,在中国“未富先老”迅速袭来时,“提前退休”给尚在完善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中国国家权威部门的一份调查曾指出,在中国10座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员中,提前退休的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称,由于种种形式的“提前退休”,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低至53岁,这使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问题。根据李绍光瞭解的情况,从多支付和少缴费的角度来看,一个提前退休的职工对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最少3万元左右。据此估算,如果保守估计中国有一百万名职工提前退休,那么其影响的社会保险基金将有三百亿之多。

这将使中国养老保险金“缴不抵支”的情况更加严重。据调查,中国养老金缺口在逐年扩大,中央及各级财政正大力填补。近5年来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金额已达到了2093亿元,其中2005年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补助总额超过了651亿元。

专家分析指出,各级财政补贴养老金的很大一部分正是用在了提前退休人员的身上。在1997年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之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都是由国家来承担的,1997年前退休的及1997年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并未建立个人帐户。但1997年之后,这两类人都进入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养老基金积累少甚至根本就没有积累带来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生指出,巧合的是1997、1998、1999年三年正值国有企业改制的高潮,不少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将大批富余人员直接推入了社会养老保险,无形中更是给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考验,养老保险的长期支付风险在增加中。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了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2%,而65岁以上人口也已占到了人口总数的6.95%。根据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占10%、65岁以上人口占7%就算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来看,中国已经站在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边上。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需要赡养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

一些企事业单位将“减员”与“增效”直接挂钩,主动鼓励甚至逼迫职工早日退休,而一些人甚至为提前退休而弄虚作假。一方面,他们这些人可以保证自己预期的退休金收入不会节节走低;另一方面,在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通过从事其他工作来增加收入。

对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专家认为,在现今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已经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在整个经济转型过程中趋利避害,有些时候甚至侵害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

针对中国退休人口渐增、社会保障不堪重负、提前退休加剧的趋势,有部分学者提出中国应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提高劳动者退休年龄的做法来缓解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当前的要务是减少种种不规范的“提前退休”政策,降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而在一些特殊领域,则可以把“退休”年龄标准柔性化,让人们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一生。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