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近来,网上流传好些“裸体纤夫照”,照片上一些白白胖胖的“裸体纤夫”,令人哭笑不得。
“裸体纤夫”这个群体,在中国销声匿迹有20年的时间了。听说眼下湖北巴东政府开始想复兴地方民俗,用“裸体纤夫”吸引眼球,引来更多的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在我看来,且不说这提案本身是对是错,至少,就算演一出“裸体纤夫”剧,是不是也要导演得更逼真一些?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裸体纤夫”时的震撼。那只是一组照片,并非真人,但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纯真而坦然,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那是绝对与性无关的裸体,有一种艺术的力量。过了很久,我才想起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光着身子干活?我知道纤夫生活贫苦,但再怎么穷,也不会买不起一块遮羞布吧?
直到去年我去贵州出差,才真正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群体。赤水河上的纤夫跟祖国其他江河上的纤夫一样,常年在急流险滩工作,作业的时候很少穿衣服,因为他们经常要跳到水里,不可能每次换下湿漉漉的衣服。
纤夫的生活相当艰苦,有点像当今的矿工,但收入比普通农民要稍丰厚些。自上世纪80年代机器船广泛使用以后,纤夫这个古老的职业就几乎绝迹了。因此,最晚的关于裸体纤夫的图片记载,应该是在1980年代。而那时,照相机远没有今天这么普及,因此,留下的照片是相当宝贵的。
我去年在贵州走访的那个地方,也试图为振兴旅游业而恢复裸体纤夫的民俗。我看了一些近年“再现”的“裸体纤夫”照片,照片上的“纤夫”白白胖胖,拉的船又小又空,全然没有80年代那批照片给我的震撼力,反倒让我觉得分外滑稽。
我笑道:“这些人一看就不是纤夫,是装的。是不是纤夫,从皮肤的颜色就很容易看出来,真正被晒黑的肤色是全身均匀的!我估计这些假纤夫光着屁股,会浑身别扭,想来只是为了多赚几个工钱,才大胆一脱的。”
“裸体纤夫“到底值不值得作为地方民俗文化来复兴?很多评论者都将目光聚焦在“裸体”这个焦点上,因为他们觉得身体的暴露是一种耻辱。但这是用我们当代都市人的思维标准。当年的纤夫,对于裸体抱持着近乎古代希腊人的自然,没有丝毫扭捏,即便赤身裸体从河边洗衣的村妇身边走过,都没有任何不自然,不会遮遮掩掩。赤水河上甚至出现过一个著名的女领号工。我们现代人能想象一个女人能领导一批裸体男人工作吗?脑子肯定会想歪。那种接近大自然的原始氛围,是旅游开发商怎么也营造不出来的。
除了假“裸体纤夫”,国内现在有很多复古行为,都缺乏真实性。地方大力宣传老庄圣贤,尧舜禹帝的祭奠大典,多半并不是真的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且这出戏既没有教育性,也没有娱乐性。
我并不反对利用地方资源来推动旅游业发展,当然,有些地方争夺古代名人仿佛是保护自己啊的版权,已几近荒谬。但很多时候,这种为旅游目的而做的复古,不仅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而让人觉得俗不可耐。
比如,国内又很多地方为了重建具有地方历史特色的建筑物,而将一些真正的百年老建筑夷为平地。没错,新造的“古建筑”和老屋相比,有空调等现代化设备,甚至安全很多,但它们并没有文物价值。如今的一些旅游规划者,好像分不清楚古建筑和主题公园的区别。
让现在的年轻人脱了衣服,假装要拉着船逆流而上,这景象从性质上有点像某些古镇里老妇人纺棉纱,都是为了让外面的客人体验一下过去的传统生活,暂时忘记了现代生活的压力。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老妇人年轻的时候可能确实用过织布机,而现在的年轻小伙子们,谁都不会真的拉过船。(据说巴东“裸体纤夫”中领队的早年确实当过纤夫。)
我倒觉得, 保护传统生活最好的是那些“农家乐”小餐馆和客栈。“农家乐”让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而游客的钱也能够直接帮这些农民致富。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求农户不能将建筑物改建成现代的风格,从而起到了保护传统的作用。
比较一下织布女和裸体纤夫,前者以前被当作落后的象征,而如今看起来很典雅。而纤夫以前十分自然,现在怎么看怎么怪,扮演者肯定扭捏,观看者只是猎奇。除非这些假纤夫好好训练一下,增加点逼真效果(演戏也总得演好嘛),不然还不如看那些老照片了。(张玥 译)
阅读英文原文:X-Ray Column: No tans, naked truths
http://www.chinadaily.com.cn/life/2010-04/02/content_9680428.htm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周黎明(影评人 专栏作家) 编辑: 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