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葭
在中国想干成点事情不大容易。一些报道说刚刚开拍的电影《孔子》中,有孔子与南子的感情戏乃至三角恋,于是,“中华孔子学会”等二十多个跟儒家有关的机构就坐不住了,联名给剧组发去公开函质疑,呼吁尊重历史,敬畏圣人。剧组立刻澄清说绝无类似戏说剧情。
这个事儿有多种解读版本,有人认为是剧组炒作,有人认为是儒学机构闲得牙疼。在我看来,感情戏乃至三角恋,并非一个负面描述,孔子为什么就不能有感情戏?
不消说,问题肯定出在《论语》的“子见南子”一节。这本是一个存疑数千年的学术悬案,至今未有定论,不过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当然要拍。那份公开函说,详考孔子一生,并无感情纠葛,倘穿凿于此,“吾等实难接受”。穿凿附会当然不能接受,但言之凿凿地称孔子并无感情纠葛,反对拍孔子的感情戏,兄弟我也“实难接受”。
“子见南子”一节,《论语》语焉不详,《史记·孔子世家》也语焉不详,二人会面互相致礼后,谈了什么,做了什么,至今尚不得知。从《论语》的时代起,学术界就没有停止过讨论。近世以来,钱穆、杨伯峻、李泽厚、南怀瑾诸先生,也都有各自的解释。不过电影就是个故事片,凭一部《孔子传》是无法编出剧本的,当然要用合理想象去填补空白。孔子与南子的绯闻,当时就传出来了,不交代是不成的。
南子系春秋时卫灵公夫人,行为淫乱,其淫行早为人知。孔子见国君夫人,以礼对之。熟读圣贤之书的儒学老爷们,不必过分敏感。他们为尊者讳的心情我当然能理解,但也不必把圣人想象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木头。作家柏杨说过:“我们毫不反对圣人谈恋爱,不过照有些人看法,圣人都是一只木偶,没有爱,亦没有欲焉。幸亏孔丘先生有后代,否则准有人一口咬定他因过度地正人君子,连性都付阙如。”
真实的孔子并不是板着面孔的教书先生,相反,他是一个性格随和、活泼好动的人。他有脾气,有缺点,有时候令人不能理解。比如他的学生子路对他见南子有意见,他拍着胸口说,“天厌之!天厌之!”着急得开始发誓了。卫灵公与南子同乘,孔子次乘,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人家两口子是国君和夫人,警备车招摇过市本来很正常,为什么就是好色了?不过钱穆先生认为此事绝不可信。
不知胡玫版的孔子长相如何,反正史籍中孔子不算帅哥。《白虎通》提到,孔子有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等七种异相。《春秋演孔图》说孔子:“身长十尺,海口尼首,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并齿龙形,龟脊龙掌,胼协修肱。”
孔子本人很实事求是,跟后世的描述颇不相同。人家说他是丧家犬,他笑呵呵地说:“然哉!然哉!”五四期间曾经对孔子去神化,然则过犹不及,变成打倒孔家店了。“文革”后期批林批孔批周公,那更是穿凿附会之举,可全国人民都在骂孔老二克己复礼云云。人们对孔子的认识,依据时代之不同亦有差别,有冰冷肃穆的孔子,当然会有热情如火的孔子。
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过《基督最后的诱惑》,其中的耶稣感情戏引起宗教界人士的极大不满,但人家最后还公映了,没说不让拍。文艺能否繁荣,真的跟环境有莫大关系。这也不让拍那也不让拍,拍来拍去,只剩康乾盛世的辫子戏可以拍。孔子也是娶妻生子、有过感情历程的普通人。他们如此保护孔子,从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就创作自由而言,我依然“实难接受”。
来源:中国网 实习编辑: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