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一趟人民考察都说老舍的作品京味十足,笔者不是北京人,对北京也没多大印象,可是看林兆华导演的《老舍五则》,也总觉得自己窥见了当代中国的悲哀与无奈,加上林运用了不少京剧元素,一幅老胡同与对街新建大楼的对比照浮于心头,上世纪初人民的挣扎,大概到如今还是没变两样——世界,也是循环。(看《断魂枪》)
贫人、富翁也许在生活条件上有很大悬殊,但良心的多寡、内心的富足,大概不论经济状况,还是大同小异吧?我们都说交往稳定,然而,只顾外求,最后真有安逸吗?林兆华透过《老舍五则》,引领观众进行了一趟人民考察。(看《柳家大院》《也是三角》)
画框式的舞台如观景器一般,让观众于葵青剧院观众席之上,窥视20世纪中国社会的某些面貌,把老舍的文字,化成一格又一格的场景,简洁有力,引人入胜。当前这个年代,这种把戏剧视点回归文本及演员的手法,是极为可贵且必须的。事实上,要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剧场作品,这当中的转译也并非易事,即使老舍本来就是剧场老手,短篇小说的结构上、陈述的主体,乃至文字作品着重描述与读者的想象,跟剧场观众如何阅读舞台作品,还是有着很大差异。
一个集体经验的诞生文字作品的感受是一般很个人的,阅读的过程也很自由,读者可以随时跳前或回看,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腾出很多时间来思考、想象、细味,甚至享受空间也可以随心变动,并能游走于投入不同角色的身份内,自行制造场景。剧场作品则是一个集体经验,其于阅读方向被导演引领者,由演员把故事及人物具像化呈现,一切变得不再虚无,我们既依然会沉醉在自己看见的想象中,却同时也知道身边还有其他人一起经历着这趟旅程,他们的反应和情绪与我们是息息相关,我们队舞台的回应也影响着演者的磁场;也因为是与生命时间同步发生,观众跟着导演制造出来的假定时间节奏及空间走的同时,也相信舞台上的人物与事实已然重叠,共同创造剧场的氛围,让台上更可信,台下更投入。(看《兔》)
王翔的改编大致是一种得宜的转化,某些人物年龄的改换、对话模式的变动,都能有效的让观众更专注只思考某一个方向的议题,亦增添了观赏的趣味,透过对白及加插的小片段,让本来令人郁闷的事情成了黑色幽默,叫人笑着哭,反而感受更深。可是笔者对于老舍本来很多留白的开放结尾还是有点恋恋不舍,总是希望舞台上的结局不要那么实在地指向下一站。(看《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
整个演出是成功的,干脆有力,舞台效果全都利用最直接的表达引发联想,让观众能够专注的享受及思考文本的深意,并欣赏传统戏剧中风格化的演绎,引起观众共鸣——这完全因为导演对于画框舞台及京剧艺术的准确拿捏方能做到,与其说是打破了第四面墙,笔者会形容为:导演把整个剧院变成了北京四合院,观众席就是中心院落,舞台则轮流呈现东南西北各厢的状况,这种观赏,变成一种参观,一种审视——当然,看者,同样被看——你还能看不见自己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小佳噜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