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响乐里感受中国文化

[ 2006-04-13 18:49 ]

 


资料图片

环球在线消息: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也许疑惑:“有没有搞错啊?交响乐是西方的,怎么成了中国文化呢?”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当中国人接触西洋乐器,并用它们奏出《梁祝》、《黄河》时,中国文化早已把弦乐之声包容在内了。

北京交响乐团刚刚带着“中国风”巡演德国和奥地利,在5个城市演出了5场音乐会,在交响乐故乡收获不少掌声,也把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所到之处。

当地观众不仅关注他们演奏的威尔第、西贝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也把极大热情投入到北交演奏的中国新作品上。他们不是猎奇,而是真的听懂了中国音乐。方可杰的《热巴舞曲》(西藏风格)、曹元德和杨立青的《天山牧羊女——二胡与交响乐队》(新疆风格)、杨立青的《引子·吟唱与快板——山东民间乐曲》、刘天华的《良宵》、鲍元恺改编的民歌《猜调》(云南童谣)和唐建平的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组成了中国交响乐作品方阵。这些乐曲多方位地向欧洲听众展示了中国风情和文化。奥地利新闻社3月28日报道:“作曲家唐建平在这个富有强烈节奏的协奏曲中传递出和平的信息,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谭利华圆满出色地完成了这部作品,这种气势像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样宏大磅礴。”所到之地多家媒体不仅不惜笔墨赞扬,也有的还会指出不足。演出商说,苛刻的评论对北交已是相当好了。

在慕尼黑、纽伦堡等5地演出中,4场票房高达100%,一场上座率在85%以上;5场音乐会德奥籍观众超过99%,而不仅限于华人圈。尤其北交是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林茨的布鲁克纳音乐厅迎来的第一位“中国客人”,他们竟为此专门升起了五星红旗。

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和2006年3月,北交3次德奥商演,上座率一次比一次高,在德奥古典音乐市场建立起良好口碑。这让演出商霍特纳德演出经纪公司信心大增,不仅把北交的出场费从一万五千欧元提高到一万八千欧元,而且该公司已经准备将北交下一次巡演扩大到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拉格等重要城市。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实,当中国文化用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交响乐表现出来,并以一种商业的形式传播时,也许是铺就了一条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快速路。(记者 徐雪梅  来源:北京日报)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