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赏乐吧>精彩乐评
《狮子王》因“陋”就“简”的反思(图)

[ 2006-07-20 14:44 ]

 

 

问题二崇洋媚外忽视本土元素

综观《狮子王》全剧,最让观众感到惊奇的是大量出现的“中国元素”。应该说,《狮子王》这部音乐剧与中国文化并无太大联系,但观众们却能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熟悉气息。

这些“入乡随俗”的举动表现在很多细节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演员的“入乡随俗”,他们时而用普通话询问台下观众“你明白吗”,时而调侃幕布“这不是襄阳路市场买的旧浴帘么”,或是洋腔洋调地唱起了歌曲《老鼠爱大米》。尽管着墨不多,但每一次都恰到好处,给主题严肃的音乐剧增添了很多笑料和谈资。

除了演员们的即兴发挥,剧中忽而出现的一些场景也体现出这部音乐剧对“世界文化”的追求———每一次转场时,幕布上就会打出“皮影戏”,有时是小老鼠、有时是狮子、有时是长颈鹿。其实,“光影结合”在其他剧目中也经常使用,但像《狮子王》这样特地表现剧情的手法并不多见。无从猜测导演茱莉?泰默是从哪里汲取到“皮影戏”的灵感,但这个场景设置的确简单而又直接,在衔接到下一个场景的同时,也方便幕后的工作人员们换装、换景。

如果说“皮影戏”是利用了简单的光与影,那频繁出现的木偶则让观众尽情发挥了想象力。在某些次要场景中,导演并没有让主角在舞台上盲目奔跑,而是让舞蹈演员高擎“狮子木偶”在由草垛组成的“草原”上狂奔,一来可以表现非洲大草原的情景,二来也能让主角得到休息。此外,编导也巧妙运用了“提线木偶”,由演员扮演的猎豹、斑马、飞鸟通过头部、手脚的几根引线来保证演员和动物行动一致。

在“辛巴”思念父亲一幕中,幕布上突然组合出一张老狮王“木法沙”的巨型头像,然后又一瞬间消失在空中。其实,这也是利用道具和灯光营造出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幕布后以“七巧板”方式将各个部件迅速组合,加上灯光的投射,于是巨型头像便跃于幕布之上;而随着灯光暗去,这个头像也迅速消逝在夜空之中。

大部分观众肯定会对剧中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成千上万的牛羚在峡谷中飞奔而下,直接扑向小狮子“辛巴”。其实,场面极为壮观的这一幕很难在舞台上表现,但编导只使用最原始的工具———滚轴便达到了效果:在高、中、低的山崖中放置了多组滚轴车,滚轴上排列着一组牛羚木偶,只要工作人员不停转动滚轴,这些“牛羚”便逼真地由远而近狂奔而来……剧中构思精巧之处比比皆是,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用踩高跷来表现长颈鹿、用独轮车来表现羚羊的奔跑、用类似于中国舞狮的手法来表现体形庞大的大象、犀牛……

记者视点:除了那一两句中国话和中国流行歌曲,《狮子王》中出现的大部分中国元素并非因为是在上海演出,为讨好本地观众而有意为之的;反观国内的舞台剧,编导们在向西方剧目学习的时候,却遗忘了本土艺术元素的运用,许多国内音乐剧中,动辄就动用高空云梯、钢丝牵引,或是多媒体投影等高科技手段,这些剧目在达到一定的舞台效果同时,却失去了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编导们忽视了最原始最简单的本土手段,常用自以为是的办法来为舞台“增色”,这样的“画蛇添足”并不见得就能有效体现出这些高技术给舞台上带来的魅力,除了增加了制作成本、抬高了票价,还让观众们彻底倒了胃口。 (记者|王晨|文  记者|齐琦|摄 来源:新闻午报)


Page: 12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