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这是这座城市里没有见过的“韩剧”———前夜和昨夜两个晚上,下河迷仓闷热而狭小的表演空间里,来自韩国民众戏剧协会的戏剧人,以独角戏的方式,运用形体、面具和舞蹈呈现一台《一个人的韩剧》。
没有宣传也无需门票,就这样吸引了近百名自发前来的戏剧爱好者,他们有的来自高档写字楼,有的来自社会最底层,对戏剧的爱好使他们坐到了一起。
如果不是亲历,很难感同身受这种神秘而热烈的剧场气氛。一个领带衬衫的标准韩国男人,用苦闷的肢体表情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城市谋生的窘困———这是崔参吉带来的作品《一天》。昏黄的灯光下,女舞者从缓慢的肢体语言,到激昂奔放的金星式舞蹈,讲述自己的自由和不自由———这是侯晴晖作品《燕行韩国》。最有互动性的是朴连姬的《稻米、水与树》,把五颜六色的彩带和水洒向观众席,最后在观众的情不自禁上台一同舞蹈中结束了表演。
整台《一个人的韩剧》没有台词,只有肢体语言。现场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往往是寂静之后爆发热烈掌声。他们大部分人都对记者表示“看懂了”,并且理解各有不同。
结束后最年长的朴连姬应邀上台与观众对话,她解释说,韩国民众剧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有过一段蓬勃的经历,他们在舞台上、在露天里、在底层社会创作演出另一种“韩剧”。像她表演的《稻米、水与树》,就是抒发保护韩国农业、韩国农产品、韩国农民生存的心声。
组织这场戏剧交流的是一个上海民间剧社“草台班”,这次的两场《一个人的韩剧》就是由韩国民众剧场工作者与上海草台班戏剧工作者一起完成的。每场演出由3至4个单人表演组成,每人20-30分钟。来沪的韩国民众剧场工作者全部为韩国民众戏剧协会成员,而从韩国培训归来的上海草台班成员也参与了演出。
草台班负责人赵川把《一个人的韩剧》定义为一场戏剧交流,“韩国有优秀的歌舞传统,韩国民众剧场注重吸收亚洲传统表演方式。他们的戏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作品总是直接针对当代社会话题,并寻找更具民众性的表达方式。”
交流受到的追捧是赵川已然预想到的,“民间剧社的戏剧关注社会生活,他们的戏剧直接来自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社会议题的回应,这和走市场化路线的白领戏剧是完全不同的,民间剧场是非商业性、无盈利的,只是让普通人也可以站在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剧场反应也是在其他话剧中心看不到的。”
关于民间剧社
韩国的民众剧场一般都隶属于韩国民众戏剧协会,他们的运作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文化基金支持,他们会深入社会底层为“草根”百姓创作,反映他们的生活和疾苦。而在上海,民间剧社的资金来源一般都由建立者自掏腰包。据赵川介绍,上海比较活跃的像草台班这样的民间剧社大概有四到五个,成员全部是戏剧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白天照常上班,闲暇之余就会前来学习戏剧。“草台班”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请来海外剧场工作者向成员提供戏剧实践和培训,不收任何费用。同时也会和韩国等民间剧社达成交流协议,让成员赴韩国交流演出并接受当地的戏剧培训课程。至于民间剧社的观众何在?赵川觉得其实可以很广泛,“年轻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观众。”(来源:上海青年报 记者:邱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