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我们一向对“经典”、“伟大”这样的词语心怀畏惧。和往常一样,在挑选电影配乐人和唱片的时候,我们为选多少以及选什么大伤脑筋,下面就是脑筋大伤之后的结果。很显然,我们一向对“经典”、“伟大”这样的词语心怀畏惧,而对于选出来的10个配乐人,也不想给他们戴上诸如“电影音乐大师”这样的帽子,因为有好几个公认的大师都没有在这个名额有限的10人名单里,比如John
Willims(《星球大战》、《辛德勒的名单》等)、John Barry(《007》系列、《远离非洲》等)、Michael
Nyman(《钢琴别恋》、《爱比死更冷》、《女理发师的丈夫》等)、坂本龙一(《末代皇帝》等)、赵季平(《霸王别姬》、《大话西游》等),等等。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这10个人是最伟大的配乐人,因为“伟大”无疑是个暧昧得有点手足无措的词语。是的,我们有一种标准,但我们无法将它真正说清楚,这跟喜欢上一个人的情形很相似。在这里用“个性”词来形容他们,还算妥当吧。也许这只不过是一种直觉而已。
尼诺·罗塔(Nino Rota)
,意大利音乐教父,生于1911年,来生仅电影配乐就写过145部,还不包括其它歌剧,管弦乐作品。他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与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创出无数影音经典。而他在条件远不如好莱坞的情况下,以意大利民谣和过人天份为武器,再加上本土强悍和不屈服的民风,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则就是《教父》(GODFATHER),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写出的乐章富含动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战争与和平》、《在罗马的阳光下》
又一个可怕的意大利人,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个长命的超级快枪手,从1952年至今,为超过400部电影作了配乐,他的音乐风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摇滚、意大利民谣、先锋音乐等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上世纪60年代,他与导演Sergio
Leone拍挡,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意大利式西部片”谱写音乐,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片音乐之王。但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师却也并非仅靠“杀片无数”取胜的莽汉,他的经典代表作层出不穷,1990年之后的晚年作品依然杀气逼人,绝对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饭吃的糟老头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国往事》《教会》《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
即使没有电影配乐,武满彻(Toru Takemitsu)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自学成材,其音乐哲学是“声音即生活”(“sound
as life”),并致力于将西方古典乐与日本传统音乐、歌曲融贯于一体。1957年,斯特拉文斯基指挥了他的作品“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s),将他介绍给了世界。从1958年起,他开始给日本电影配乐,一生共谱写了58部电影音乐,风格涉猎广泛,其中现代管弦乐与电子音乐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也影响了不少后来的日本电影音乐人。其中,1950-1960年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小林正树是他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之一,而这些影片也成就了他最经典的电影配乐。而他最为著名的电影音乐就是黑泽明的《乱》。
代表作品:
《怪谈》、《砂之女》、《切腹》、《乱》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这个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国人,刚出道的时候是个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电影配乐,而让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为戈达尔的影片《人人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后接到大量订单,最多的一年里同时为7部电影配乐,但他总是能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浪漫灵感,从古典到摇滚、从民谣到爵士。他的第一个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为他赢得了法国恺撒奖。当然,最厉害还是《英国病人》,让他捧回了199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两座奖杯。
代表作品:
《37.2℃》《情人》、 《英国病人》、《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