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赏乐吧>古典乐坛
朱宗庆打击乐团演出 音乐从启蒙出发(图)

[ 2006-09-11 14:33 ]

 

 

信息时报:应该说,从1986年起,你们从起步阶段,就没有脱离过观众。

刘:打击乐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它会靠近听众。它具有活泼的气质,引起观众对它的共鸣。这一点超越其他音乐形式。因为,节奏是人的本能,人很容易受到节奏的感染,和演出者的心灵感应,能够带动观众情绪。此外,打击乐组合的形式非常多元化,千变万化。观众能够保持非常高的新鲜感。这是打击乐自身的特性。

信息时报:但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推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确也始终将听众放在第一位。

刘:这是对的。我们是第一个有行销概念的表演团体。针对观众的需求,我们会设计不同的音乐给他们,比如今天我们的听众是小朋友,我们的音乐就是给小朋友听的。遇到尖端的音乐人,我们会选适合他们的音乐。当然,其中,我们的态度是一样的,专业水准也不会降低。

所以,儿童音乐会并不是小朋友给小朋友演奏,而是大人给小朋友演奏。这种演奏会更难,因为小朋友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人要花更多的心思。

信息时报:就是说,你们在观众身上花了很多心思。

刘:我们乐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体现在细节中。比如换场,我们从来都是在1分钟内结束,保证观众的情绪不会冷场。我们的演奏者,也永远面向观众。这是对观众的尊重。每场音乐,我们都希望演奏者自己都很享受音乐。如果一个音乐家自己不享受音乐,又如何将好的音乐带给观众?

信息时报:朱宗庆先生从学习西方打击乐开始,是如何探索“中西融合”的打击乐道路?

刘:当年,乐团成立初期,我们只能改编一些国外作曲家的作品。因为,打击乐的作品非常少。但我们认为这不是我们的东西,中国人演奏莫扎特,终究有文化的障碍。所以,朱宗庆先生说,“我不是不中不西,是要中,又要西”。融合了西洋和中国的元素,走自己的道路。因此,他要求,每次音乐会至少会有一首国人创作的作品。20年来,我们始终如此。

不要小看我们中国民间音乐,我们有非常多的打击乐元素。因此,这些年来,我们委托台湾作曲家创作,把中国的音乐元素放入作品中。目前创作的作品有100多首。虽然并不是每首都是经典,但假如能留下10首好作品,这些都是值得的。

信息时报:这些年来,你们也经常来到国内演出交流,也是希望融合更多的中国元素吧?

刘:从1993年开始,我们就经常和内地交流,去陕西、北京、上海,尤其是西安。来的时候,我们带上作曲家。我们的作曲家也会吸收很多东西。因此,他们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对打击乐越来越了解。这些年来,很多台湾作曲家都是跟随朱宗庆打击乐团一起成长,在乐团技术技巧的提升中,作曲家的作品也在发展。现在很多国外的乐团都演奏我们的作品。

信息时报:朱宗庆打击乐团如何看待中西打击乐的区别?

刘:我们乐团主要是西洋打击乐器,但不代表我们排斥东方打击乐器。主要看曲子作品的需要,需要什么样的乐器,我们就会去演奏。其实,没有所谓的民族乐器,西洋打击乐器,对我们来说,都是乐器,只要它们在我们的音乐中,它合乎逻辑,理性的必然要出现,它就会在里面。其实,不该有那样的界限,乐器只是一个工具。

信息时报:有时,中国特色不是在乐器中体现,更在某种文化氛围和记忆中体现,中国人的东西,的确只有中国人才能展现。

刘:对,我们乐团也在探索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现在我们去国外演出,不会跟人拼巴哈、莫扎特的作品,我们会拿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们乐团演奏一个土家族的作品《打六子》,国外很多乐队根本打不了,不是他们技术不好,而是他们不是在这个文化中,但我们从小就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长大。

信息时报:我知道朱宗庆打击乐团,在台湾还有多个团体,如二团、跃动打击乐团和青少年打击乐团,每个团体是否有不同的追求?对他们是否有要求?

刘:我们的一团非常成熟,从事的演出比较有深度。推广性的音乐会,一般由二团来做,因为他们年轻。如果进大学演出,我们就由三团来做,就是跃动去做。

基本上,我们不限制团员的发展。而且鼓励他们自己探索,他们要跳出朱宗庆打击乐团原本的窠臼,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此外,我们非常鼓励团员作一些创作。因为打击乐很难创作,很多作曲家不一定了解打击乐,找到非常好的作品不太容易。我们鼓励团员创作,更能表达乐团的特色。

(编辑:巴合提 来源:信息时报)


 1234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