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大奖:《风吹稻浪》 肯·洛奇(资料图片)
概况:五月盛典
戛纳电影节一年一度,最初是于9月举办,自1951年后改到每年的5月举办(目的是赶在8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之前),为期约两周。电影节共设7个奖项,主要奖项为金棕榈奖和评委会大奖。每年约有20部影片参与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角逐。
波折:三度中断
从1946年创办至今,电影节在1948年、1950年因为资金短缺而停办了两届,1968年则因为公众骚乱而被迫中断。
参赛:不设门槛
起初,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要经由各国官方推荐,从1972年起,电影节董事会通过决议:取消门槛,世界各地的电影想参加的都可以报名,然后在其中进行挑选,列出入围名单。这个决定成为了戛纳电影节的转折点,很快,其他国际性电影节也陆续开始效仿这种做法。
评选:十人做主
负责从大量电影中挑选出入围影片的评委会一般由10人组成,5人负责看外国影片,另外5个人负责看法国片,他们通常一年要审看2000多部电影。综观戛纳以往59届的历史,文人、音乐人、电影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各路来客都担任过评委会成员。这也使得戛纳每年的格调迥异,金棕榈奖的审美标准也比较跳跃,因此很难预测。
经费:半公半私
电影节目前的经费约为2000万欧元,其中一半是公用基金,来自法国文化部属下的法国电影中心、戛纳市政府以及一些本土的官方机构,其他的则来自企业或私人赞助。
职员:人数不定
电影节常年的工作人员为15人,但在电影节开幕前一个月及电影节期间,工作人员会增加到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