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选秀方案出炉
自新《红楼梦》宣布海选以来,一直面临着“选秀只是做秀,最后还是要用明星大腕”的质疑,活动筹备小组副组长张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新版《红楼梦》绝不是做秀,贾宝玉及十二金钗肯定全部用新人。王扶林导演做出了榜样,我和总制片人韩三平、总导演胡玫也意见一致,保证新版中60多名年轻角色都用新人。”
选秀具体方案日前也正式出炉,将分四个阶段进行:一是全国各地的海选,计划在内地设立10个左右的中心赛区,比赛将从11月持续到春节前;二是北京的复赛,各地胜出者将通过文学素养、角色理解、形象气质和表演技巧等环节的考试,筛选出30名左右的选手进行封闭培训;三是选手将在封闭的环境中接受文学培训、演技培训,同时开始试妆、试镜、试戏。综合观众、专家和导演的意见后,筛选出宝、黛、钗各3名候选者,落选者作为十二钗、刘姥姥等其他角色的候选者;四是北京总决赛,宝、黛、钗各3名候选者将通过难度更大的试妆和考试,最终决出胜负。
(黄笑宇)
道“红楼” 警惕“经典”变“模式”
由王扶林导演的央视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观众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不仅一直以来奉为荧屏经典,而且至今仍不时重播,收视颇高。如今,重拍“红楼”的消息宣布,网上诸如“不许你们糟蹋经典”、“简直是亵渎”、“动什么别动红楼梦”、“坚决抵制重拍”的声音蜂拥而起。何为“经典”?“这是一个时代对‘红楼’的理解,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所谓的‘经典’是那个时代的经典。”文化批评家张闳指出,经典是历史性的产物,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前不久,“越女争锋”传出消息,20强中的十多名越女已经集体报名加入“红楼”海选。这些越女非常自信,理由是“有底子、有实力”。学红楼是越剧演员的必修课,不仅把《红楼梦》烂熟于心,而且对林妹妹的一颦一笑、宝哥哥的顾盼传情都经历了几代演员数十年的打磨。然而,“经典”的传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种模式。明末清初,中国绘画出现了“四王”,其中尤以王鉴的青绿山水对后人影响极大。然而,由于过于模式化,在一个模式下变成了纯粹的笔墨游戏,此后虽然出现了“小四王”、“小小四王”,但清朝的画坛却越来越衰落。“模式”是一种需求之下的功利产物,当原本独一无二的艺术成为一种成批生产的商品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的“红楼”经典正遭遇这样的问题。“经历几代演员数十年打磨出来的一颦一笑、顾盼传情,试问是一种体验,还是一种模式?“在改编《红楼梦》的过程中,不但脱离了红楼原著,而且也越来越简单。”顾晓鸣指出:“无论是87版‘红楼’,还是越剧‘红楼’,所演绎出来的红楼人物,表面看来很像,其实今天看来已经脸谱化了。”
“死忠”还是“神似”
尽管新版《红楼梦》已经再三声明,此次重拍将忠实于原著,并沿用高鹗的后四十回,但依然响起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借鉴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由莱昂纳多主演的后现代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人眼前一亮,而由三个人上演的话剧《莎士比亚全集》,则让你100分钟捧腹大笑地“读完”。由此,一些人认为重拍“红楼”,完全可以突破、甚至脱离经典文本本身,只要整体精神完全体现,就是成功。张闳表示,电视没有必要像原著,可以用各种方式,有市场就有权利拍。只要能传达出那个时代的神韵就行。
“《红楼梦》在其新的衍生产品开发中,才会拥有生命力,慢慢逼近红楼精神。”顾晓鸣显然持相同观点,“作者死了,作为多重内涵的文本往哪里走,决定权在于观众。《百家讲坛》就兴起了重新认识‘红楼’热,客观上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新版‘红楼’的最大可能性。”
难道忠于原著,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吗?支持忠于原著拍摄的红学专家孙逊则认为,《红楼梦》作为长篇巨制,每个人理解不一样,即便完全遵循原著,由于改编者的身份、观点、关注点不同,改编也会各有不同,所以忠于原著依然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名著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去咀嚼、阅读和研究。‘海选’是种炒作手段,‘重拍’也会引起争议。如果大家在这次‘红楼’热中,能够回归文本,阅读原著,那就是成功。”
( 编辑:巴合提 来源:新闻午报 记者:王健慧)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