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影视吧>华语影坛
《我的长征》上映 11万人70年后重走长征路(图)

[ 2006-10-17 09:14 ]

 

王心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银幕上最红的英俊小生,曾经塑造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地下党员杨晓东、《海鹰》中的舰长张敏、《红色娘子军》中的党代表洪常青等完美的英雄好男儿形象。

然而,在80年代后期,这位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影星选择了息影。此次在《我的长征》中复出,王心刚表示完全是出于对长征精神的敬重。

《我的长征》·数字

正如长征本身的惊天动地一样,《我的长征》的拍摄同样留下了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耗资5000万元;自今年5月20日在遵义开机,到8月影片关机,摄制组一共走了4省8个县市近10个外景地,大规模转场6次,行程逾15000公里;动用TNT炸药45吨,服装道具12万件,投入拍摄演员达11万人次,单场最高达4000人次。

《我的长征》·突破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提前看过影片后激动地表示:“这是对主旋律影片的一大突破。”其他众多业内人士也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此,影片总导演翟俊杰、主演王霙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长征》对主旋律以及同类题材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人物不再英雄化

《我的长征》不再一味地歌颂历史,美化英雄。剧中主角不再是将军元帅,而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这样,整个影片看起来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再英雄化,不再一味地给人一种高、大、全的感觉。”在片中主演毛泽东的王霙接受采访时表示。

商业考虑增强

“对于观众来讲,影片的题材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好看。”影片总导演翟俊杰表示,对于5000万元的庞大投资,票房收益被纳入到拍摄计划。“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艺术细节上下了很大工夫,如人物关系、场面、镜头和音乐的应用等,都力求完美。”

《我的长征》·花絮

《我的长征》拍摄期为4个月,辗转全国各地,其中酸甜苦辣自是一言难尽。本报采访了参与拍摄的几名剧组成员,在他们的回忆中留着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毛泽东”厕所遇“粉丝”

一天,在片中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王霙在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后,匆匆走进厕所;和他一起进厕所的是几个四川人,他们上下打量了一番,异口同声地用浓重的川音惊呼:“快来看,快来看,毛主席在上厕所喽。”当时惹得周围的人一阵哄堂大笑。

然而,忠实的“粉丝”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们心中的“偶像”,一直等候在门口,王霙一出来,他们便一窝蜂地冲上去要求合影。王霙说,对于这些“粉丝”,有的是好奇,有的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因此不管有多累,他都能耐心对待。

剧组人员水土不服病倒

为力求真实,剧组辗转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片场大多地处郊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而摄制组成员大多来自北方,水土不服,拍摄过程中不断出现病痛情况——当然,有些病只是由于天气原因引起的。

据参与拍摄的李女士说,最严重的时候,剧组三分之二的人都有病在身。比如导演杨军曾连日高烧;录音师万仲平患有糖尿病,过度劳累会加重病情等。尽管如此,大家仍然比较齐心,有时拍戏要到凌晨5点,但每一个人都坚守岗位,直到导演说休息。

又拍长征 遇十年前故人

影片总导演翟俊杰,10年前曾拍过影片《长征》;而这一次,他还真遇到了一位10年前的故人。

据翟俊杰回忆,一天傍晚在收工前,他视察浮桥,研究第二天的拍摄方案时碰到一个老汉。那个老汉指着他说:“老翟啊,你又回来了,10年前你拍《长征》时我就在这条桥上和你说过话啊!”

《我的长征》·同类经典

长征70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从没有停止过对这段历史的思考、解读和回忆。他们留下了近百部有关长征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

50年代《万水千山》第一部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万水千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有关长征题材的作品。影片主要呈现了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

60年代四部影片最受追捧 60年代,有关长征题材的电影数量增多,其中以《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红鹰》和《羌笛颂》四部作品最受追捧。这个期间,着重表现的是红军斗志及其影响。

70年代题材有所拓新 70年代末,长征题材的电影不但数量有所增加,而且题材也有所拓新。影片《赣水苍茫》表现了红军某团指战员与王明错误路线的斗争,《大渡河》则着重于表现战斗过程。

80年代以来视点多样化 80年代以来,有关长征的作品更加层出不穷,风格视点多样化。《金沙水拍》展现长征途中毛泽东的情感空间;《马蹄声碎》渲染红军整体情感;《四渡赤水》、《草地》、《遵义会议》、《大渡桥横铁索寒》、《长征岁月》、《太阳女神》、《草地之光》、《血战万源》、《长征》等都堪称经典;其中《金沙水拍》和《长征》都是翟俊杰拍摄,前者传奇色彩浓厚,后者充满诗意。 (编辑:王奕 来源:法制晚报)



 12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