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音乐综艺>音乐资讯
消失半个多世纪“吼山歌”今天吼出来

[ 2007-06-19 08:02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娱乐消息:今日,在新都新繁镇东湖公园的假山下,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吼山歌”将亮相。唱者不是年轻汉子们,是几位耄耋之年的大爷,“一般77岁以下的人都不会唱了,吼山歌濒临失传。”

老磁带,也留不住记忆昨(18)日,东湖公园内清风阵阵,80岁高龄的陈克俊从家里翻出了一盘老式磁带,“起码存了20年。”陈大爷精神不错,说话声音洪亮而且语速也快,但身板有些佝偻着。陈大爷是如今极少数能吼山歌的“传人”,坐下来,讲起吼山歌,他顿时容光焕发,那股不自觉地散发出的热情将周围纳凉休憩的人也吸引过来,想听个究竟。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吼山歌了,吼山歌的习俗也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吼山歌!怎么个吼法?”老磁带里有三五分钟的歌声,是陈大爷当年吼过的山歌: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但是依赖于磁带的记录,似乎也并不保险,当初活灵活现的歌声,此时放在录音机里,放了几句就没有了。

不吼,男人薅秧没劲

听不到真正的“吼山歌”,大家不干了。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陈大爷先是不好意思,呵呵笑:“人都老了,遇到‘哟———’这些调子,转都转不过去。”虽然这样说,陈大爷还是端坐身子,大声唱了起来:“栀子花顺墙栽,百花娘子顺墙来哟,脚踏栀子树,手攀栀子桠,刨开栀子叶哟……”嗓子苍老得不免混浊,但陈大爷一吼起来,满脸的笑容里却是生生的热情和粗犷,音调流畅,歌词也有趣。

据说,吼山歌一般是在农历5月,男人们在田间薅秧苗劳动时吼,“不吼,做活路简直就没得劲。”一般是对吼(唱),然后有众人帮腔,“到处都在吼,这块田吼了,那快田马上又接到。”而唱的内容也是见啥吼啥,信口乱唱,“你奉承我,我挖苦你,”全是老百姓的口头语,充满了生活情趣。比如有男人面对讥诮立即反唇相讥:打鱼雀儿(一种捕鱼的翠绿色鸟)站在沙滩上,想要夺翠万不能。吼山歌也像是词曲,有一定的演唱曲调,这好比词牌,只需即兴发挥“填词”即成。每年端午赛歌会

据陈大爷回忆,那时吼山歌完全是一种风俗,因此有人唱“田梗高,田埂低,田埂底下一窝鸡;鸡婆不带鸡儿子,不吼山歌是龟儿子”。那时,主要是主外的男人吼山歌,而女子们则是“躲在篱笆墙后头听,听哪个硬是唱得好哦。”

吼山歌发起于何时?记者问及几个年逾古稀的人,他们都表示不知道,只是很小的时候,就听父辈们吼,“起码也有几百年了吧。”在一旁休憩的一位老人说,他自己不会唱,但是听过,“特别是那个叫陈麻雄的,吼山歌吼得好,还去表演过。”

陈麻雄吼山歌吼得声名远播,原因之一是因为每年端午节这天,在东湖公园这处,都要举行赛歌会,大家一亮相,嗓子往那一摆,没有传声筒,但是隔得很远都听得到。

年轻人不懂吼山歌

如今,吼山歌的习俗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了。20年前,陈大爷在村里的广播室工作,因为爱好吼山歌,一度还录下了三五分钟。有一次,他听见树上的“啷啷蝉”叫的啷啷声,非常好听,他马上把这大自然的声音录了下来,还教孙儿喊:“公公,我要蝉子。”孙儿一喊,陈大爷也即兴唱起来。

唱完后,有老太婆看到他说:“老陈,硬是唱得好听。”但是年轻人就不喜欢,听都听不懂。

已经很多年不吼山歌的几位老人,今日将再聚首当年赛歌的地方,老人中年龄最大的有93岁。活动的组织者刘华德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50岁,在小镇上经营一家音乐茶座,老人们也常来喝茶,小时候听说过吼山歌,因此前在成都举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节让他想到了新都的吼山歌,他觉得,不能让吼山歌这种民间艺术失传,便多处寻找会吼山歌的老人,希望通过赛歌会,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把吼山歌传承下去。编辑:潇潇 本文来源: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