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
·与传统的冷战殊途同归,新冷战地区的形势一样高度紧张,常常处于和平与冲突的混合和混沌状态
·新军备竞赛隐然出现,加上三股势力搅局、大国插手干预,亚洲已埋下了新冷战的隐患
·若新冷战在亚洲爆发,将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更难以实现某种秩序,可能比传统冷战中的核平衡更危险
冷战结束已经十多年了,很多人对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仍然记忆犹新。“美苏对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这三大特征构成了冷战的基本内容。但是,今天需要警惕的是:一种新的冷战正在悄悄逼近我们,它既不是大国之间的全面对抗,也没有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还看不见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和较量,更没有全球范围的特征。与传统的冷战形态不同,新冷战可能在地区范围内展开,以中小国家为主,又有大国争夺的背景,大国与小国以及中小国家之间的较量、对抗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三股势力的活动介入其中,以新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扩散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虽然不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却是多种军事势力的相互或多重对峙。
新冷战的结果与传统的冷战殊途同归,即:地区形势高度紧张,常常处于和平与冲突的混合和混沌状态,和平与冲突的两种特征贯穿于冷战始终,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冷战的有关各方往往采取战争边缘政策等等。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来亚洲形势发展初露的某些端倪,似乎接近于上述特征,值得人们警惕。
·与其他地区相比,亚洲是当今世界冷战遗产最多的地区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东剧变的震荡,欧洲的局势现已趋于平稳,建立大欧洲的计划在曲折中不断取得进展。但历史上的东西方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却继续影响着今天亚洲的局势,使亚洲成为当今世界冷战遗产最多的地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问题。
众所周知,半岛的分裂是东西方冷战的结果,朝鲜半岛在冷战时期一直是热点地区。冷战结束后,南北双方的政治和军事相互对峙局面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双方重兵对峙。目前,在半岛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结了约150万军队,双方在军事分界线附近地域和海域内,各投入约2/3的兵力。其次,“停战机制”仍未转变为“和平机制”,双方没有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角度看,目前仍处于战争状态。再有,美国坚持在半岛驻军,没有改变对朝鲜的遏制政策,更未解除对朝鲜实施了几十年的封锁和制裁,两国从未宣布结束战争状态,美朝关系远未正常化。加之朝鲜搞核开发,进行导弹试验,进一步增加了朝美关系正常化的难度。美日借口“朝鲜威胁”,加快了研制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调整在东北亚和亚太的军事部署,加强军事同盟关系。美韩继续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南北双方都曾宣布进入高度戒备或战时状态,几度剑拔弩张。
此外,亚洲的冷战遗产还有台湾问题、南亚问题、中东问题、伊朗问题等。
·亚洲的潜在热点和爆发点较多,成为新冷战温床
两极格局瓦解以后,由于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不断挤压,加之欧亚结合部的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凸显,欧亚地缘战略板块的重心出现了从西欧和中东向欧亚大陆腹地内缩的趋势。在这个地域内存在着三条“弧形热点线”,一是中东波斯湾前苏联势力范围南缘热点线;二是中东、中亚伊斯兰新月形热点线;三是南亚次大陆热点线。从中亚的塔吉克斯坦、经西南亚的阿富汗到印巴次大陆的克什米尔地区,由中印边界、经缅甸到东南亚,形成了一条亚洲大陆热点线。随着海洋权益争夺的加剧,加之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在亚洲东部,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走向构成了一条海洋热点线,即东起日俄北方领土之争,到日韩竹岛(独岛)之争,以及朝核危机和半岛的军事对峙,东海、黄海、南海有关国家的海洋权益之争,再到台湾海峡的统独之争等,潜在和现实的热点、爆发点较多,而且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连带效应。一旦处理失当,发生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很大。这些潜在热点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民族宗教矛盾,还有大国的介入,错综复杂,成为新冷战的温床。
传统冷战中,美苏军备竞赛虽然没有导致世界大战乃至核大战,但公认的事实是,由于他们之间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使国际形势高度紧张,世界大战的危险始终存在,它就像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战争恐怖的阴影之下。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大战的结构不存在了,大战的可能性在不断减小,但战争的威胁并没有消除,一些地区人们的恐惧感也未减轻。究其原因无非有四:一是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不降反升,其频率和数量远远超过冷战时期;二是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大行其道,成为局部动荡的根源之一。三股势力越是猖獗的地区,人们的安全感就越是下降,这已经成为普遍规律;三是一些大国插手干预地区事务,特别是借反恐实现扩张的野心膨胀,是导致动荡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为新的冷战埋下了隐患。
进入21世纪以后,亚洲一些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发展军备,纷纷加快了利用高新技术实行质量建军的步伐,特别是重点加强海空军力量及发展中远程制导武器。日本和印度已成为世界上大型常规武器的最大进口国。东盟国家以海空军为重点,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独立防御作战能力。我国的台湾也是当今世界上众所周知的最大的军火购买地区之一。亚洲地区已隐然出现了一轮新的军备竞赛,它虽然与传统军备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给地区安全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却是一样的。
亚洲也是当今世界三股势力的滋生地和活跃地之一,特别是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恐怖主义猖獗,暴力恐怖活动不断,使本已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和国际关系更加难以把握,这些新的不稳定因素更增加了新冷战爆发的可能性。
“9·11”事件为美国实现其21世纪全球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这以后,亚洲成为美国主导下的反恐战争的主战场。而相关国家也利用这一事件搭美国“反恐便车”,以加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由此使亚洲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增添了新的变数。
·朝鲜核试爆如果导致核扩散升级,将意味着新冷战爆发
核扩散不是冷战结束后的产物,冷战时期就已开始,但冷战结束后,核扩散的危险比冷战时期大大增加了,在亚洲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除了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效应导致核扩散以外,民族主义泛滥和地区冲突不断也促使一些国家研制自己的核武器。近年来,这一势头在亚洲有增无减,与该地区地缘政治变迁、冷战遗产较多、力量对比失衡、民族宗教矛盾复杂、大国争夺激烈、局部安全恶化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而核扩散本身又反过来加剧了局部的紧张,从而构成了新冷战的一个怪圈,即安全环境恶化——核扩散——进一步恶化——再扩散,实际上是导致了更大的“安全困境”。从上世纪90年代朝鲜核危机到印巴成为有核国家,再到近年来的伊朗核问题,以及时有传闻的中东和东亚一些国家的核计划等,都成为地区安全形势紧张的导火索之一,并使相关国家和地区陷入“安全困境”。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进行核试爆,并不是偶然的。做出这一决策,既同朝鲜半岛作为“冷战的最后一块冰川”的处境分不开,也同美国长期制裁和封锁朝鲜的政策相联系,更同朝鲜对其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密切相关。说到底,朝鲜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惊天之举,向世界特别是向美国表明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核国家,以此来争取和美国等有核国的平等抗争地位,并增强自己的安全系数。但在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反对核武器并加入核不扩散体系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核武装来维护安全的想法已越来越不合时宜。更何况,对一个资源有限、国土狭小,实力较弱、核能力与大国比相距甚远的小国来说,核武器能否真正发挥其威慑作用非常值得怀疑。
朝鲜核试爆标志着其跨越了核门槛,不仅会恶化朝鲜的国际生存环境,也使亚洲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如果这次核试爆导致亚洲的核扩散进一步升级,形成安全领域的恶性循环,使亚洲的“安全困境”更加突出,那无疑意味着亚洲新冷战的爆发。
美苏冷战对峙的双方目标明确,尽管双方都处于核威慑的危险之中,但很容易达成核平衡,进而形成某种冷战秩序。但是,倘若新冷战在亚洲爆发,将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更难以实现某种秩序。因此,这个与冷战遗产相关的新冷战,却可能比冷战更危险,需要国际社会高度警惕。(作者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