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35年前的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结束首次访华。当天,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尼克松那次访华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堪称“破冰之旅”。香港《信报》2月2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美“破冰”改变世界———评说尼克松访华35周年”。文章摘要如下。
35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飞越重洋访问中国。在1972年2月21至28日,中美领导人通过会谈发表公报,达成战略谅解而结束中美对抗局面,使美苏冷战对抗的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在20世纪史上,这是最具戏剧性与震撼力的重大外交事件之一。
如今,中美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年不同了。那纠缠不清的人权问题、动不动就拿来卡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以及用《与台湾关系法》来向中国施加压力,已经被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能源合作、致力于反恐与解决朝核危机等更为广泛的合作所取代。
尽管“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朝野仍有相当市场,但是作为美国官方对华政策,强调共同利益与加强相互合作的层面是主要的。现在,白宫与国务院对中国的定性称谓既非“战略合作伙伴”也非“战略竞争关系”,而是比较中性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小布什虽然在伊拉克与中东政策上一意孤行,但应该说他近年来执行的对华政策还是明智务实,符合美国利益的。
35年前的中美关系仅仅限于对抗苏联威胁而结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今天的中美关系却远远超越了对付共同敌人的范围,从战略安全与政治外交扩及到了政治经济、财政金融、科技文化的全方位合作,从亚洲地区扩展到中亚、中东、非洲、欧洲以至于整个世界。
而从中美关系的内涵与形式来看,可以说愈来愈趋于成熟。两国已经建立了战略对话的有效机制,华盛顿与北京之间高层交往频繁密切,能就双边与共同关切的广泛问题进行坦诚交谈,达成协议或保持默契。特别重要的是,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确定“不改变现状”政策的目标与框架,对抑制台独势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中美双方既寻求当前的合作又着眼于未来的防范,但作为合作的基础,都力求不挑战对方的重大战略利益。
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美两国的利益已经在很多方面相互交织而密切不可分割。中美两国的贸易额从1979年建交时的20亿美元增长为现在的2000多亿美元,不到30年增加了100倍。中国的廉价商品已成为美国保持低度通胀、减少财政赤字与美国家庭开支的重要因素,美国的资金、科技与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大量劳力就业的重要依托。
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料中美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正如当年为尼克松破冰之旅开路的白宫重臣基辛格说的,当他1971年访问中国时,“根本就没人相信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国际竞争问题”,但他不同意这会形成中国威胁。(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