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德国《每日镜报》3月24日文章,原题:欧亚交汇 对于欧盟与中国间关系的考察不应仅限于从现状出发。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欧洲与中国如今已是第三次相遇了。
第一次相遇是在16、17世纪,当时欧洲对中国怀有单向激情。中国的优质物产令欧洲人震惊,他们急切地吸收中国的思想、价值和技术。而中国人认为欧洲属蛮夷之地,对其历史和成就毫无兴趣。第二次相遇在“鸦片战争”。这一次,西方的优势迫使中国审视自身,并影响塑造了那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
欧洲与中国在头两次相遇中缺少政治或文化平等,彼此也缺乏互惠互利的一面。而如今,随着中国逐渐赶上欧洲,欧中首次有机会站在相同的平面上来驾驭彼此之间的关系。
多极世界和多边贸易对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将欧洲大陆视为通往新世界秩序的稳固桥梁。法德俄中四国因伊拉克战争结成反战联盟绝非昙花一现。当前的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根本变化。“西方”这一观念岌岌可危,美国和欧洲在内政和外交之路上渐行渐远。欧盟想加大与中国的接触,这同时推动了欧盟国家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欧中交汇的基础是什么?除了地缘政治的发展,意识形态因素也必须考虑。索拉纳(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的首席顾问罗伯特·库伯曾认为,欧盟是后现代主义的典范,而中国是建立在霸权力量基础上的。因而从长远来说,中国与美国更接近,两者都信奉强权政治,看重国家实力中的“硬实力”因素。但是,库伯错了。今天,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全世界(尤其是在非洲和拉美)发挥着独一无二的“软实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采纳了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然而,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政治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的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看看中国对种族主义、领土扩张等观念的拒斥,就可知是中国发明了后现代主义。最初接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是欧洲人,从斯宾诺莎到尼采、再到维特根斯坦。而欧洲后现代运动致力于消除国家冲突及创造平等世界。这些思想也越来越受中国人欢迎。欧中在意识形态上的相同点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
总之,中国在17世纪影响了欧洲。到了19世纪,欧洲影响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今天,中国与欧洲首次有机会平等地交往了。(作者Lanxin Xiang为日内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析译)(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