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访俄 获极高公众评价
[ 2007-03-30 13:4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俄罗斯媒体在评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刚刚结束的对俄罗斯的访问时说,两国的相互理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上世纪50年代初的“兄弟友谊”;认为与意识形态相比,共同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是俄中两国更牢固的合作基础。《独立报》29日刊发一篇署名文章,高度评价了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的访问。

胡锦涛在莫斯科与普京总统进行会晤,双方给俄中关系的定位是“相互信任与战略合作”。对国际社会面临的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伊朗和朝鲜的核计划,莫斯科与北京立场相同,更是加重了这一定位的分量。在莫斯科签署的俄中联合声明提到:“俄中强调,伊朗核问题只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文件中还提到,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全面彻底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实际上,两国作为国际政治中具有影响力的独立自主的两“极”,确定了国际社会解决上述两大尖锐问题的努力方向:武力不是万能钥匙,不允许动用武力。

自2003年3月出任国家主席以来,胡锦涛已是第三次访俄。他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年”以及中国国家展的开幕式。“中国年”活动中,除国家展外,还有故宫皇家珍品展、戏剧及杂技表演,两国文化界人士、企业家、年轻人以及各社会阶层代表的聚会,共有近200场活动。

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了同样规模的“俄罗斯年”。俄联邦文化署署长米哈伊尔·什维德科伊说,如此规模的活动在两国关系史上实属首次。

在谈及经贸合作时,双方肯定了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普京对2006年的俄中贸易额表示满意,但他列举了两个不同的统计数字。他说,俄方的统计是290亿美元,而中方则为330亿美元,但无论怎样,两国都有信心在2010年实现年贸易额60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

目前的俄中贸易结构与上世纪50年代完全不同,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当时,苏联对华出口以机械产品为主,进口的则是消费品。如今,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工业品,却出口能源等原料。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对石油、天然气和工业原料的需求非常迫切。

双方数次讨论过采取力所能及措施,优化俄罗斯贸易收支的问题。中国人认为,俄对华出口中的能源倾斜正是俄现实经济状况的反映。中国人承诺,在维持双边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将采取切实措施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比重,发展两国经济技术合作。俄中机械技术贸易总会的成立将是在这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实际是要用两个轮子前进。第一个轮子是中国逐步增加在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电能的采购量,即能源合作。第二个轮子是加大俄罗斯的机械技术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与此同时,中国购买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合作)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德国之声电台:俄罗斯公众高度评价胡锦涛访问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即德国电视一台驻莫斯科记者奇道尔科夫斯基介绍说:“俄罗斯媒体对胡锦涛的此次访问评价非常积极,俄罗斯方面形容俄中关系不仅是伙伴关系,更是一种友谊。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普京和胡锦涛在一起会谈时以及在宴会上的气氛十分轻松,双方笑声不断。但是在石油问题上,俄方认为还需要进行很多对话。”

俄罗斯《商业新闻日报》批评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仅以初级原材料和武器为主,并呼吁俄罗斯为了长远利益应该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俄罗斯也应该在这方面争取获得中国的支持。

作为在航天工业领域领先的两个大国,中国和俄罗斯还计划联手实施火星探测计划。

不仅媒体和政要对胡锦涛此次访问评价积极,许多普通俄罗斯人也认为俄中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鲁德尔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位普通记者。他说:“我想,俄罗斯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两国以及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两国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算是在一个家庭内部,还会有矛盾呢。但是只要两国能够坦诚相待,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有人说,中国只是看重俄罗斯的石油,我想这也可以理解,中国的发展需要能源,而我们也需要通过能源出口来发展经济,这又有什么问题呢?我所在的城市有很多中国人,他们刚来的时候连一句俄语都不会讲,但是几个月后就都能流利地讲俄语了,我觉得中国人十分勤奋。”

(编辑:王晶 来源:新华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