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为期两天的“中国电视与全球化国际研讨会”于北京时间2005年11月1日在美国杜克大学落下帏幕,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的几十名媒体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人士集聚一堂,共商全球化环境下中国电视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据悉,这是首次在美国著名大学举办以中国电视产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中国传媒中心主办。
中国电视的发展前景展望
作为在全世界拥有电视机数量最多、电视受众普及范围最广的国家,中国要在媒体全球化浪潮中谋生存、求发展,机遇与危机并存。与会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电视业的宏观发展背景与角色分析,中国电视改革的阶段与问题,中国电视市场发展瓶颈与机会,外资媒体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与合作机会,如何提升中国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如何加强电视节目的品牌管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喻国明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介绍了中国传媒业的宏观背景,细述中国电视改革发展的三次浪潮与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针对中国传媒市场同质化竞争恶化的现状,他指出“原创性内容的生产和集成能力,以及终端客户的把握力与产业链条的延伸能力”将成为决胜电视竞争的两大制高点,而竞争的关键是中国电视如何开掘自身的附加价值。另一作主题发言的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现在美国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访学的胡正荣教授,
他向会议介绍了广电集团重组在全球化背景的意义。他指出,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广电领域推行的“集团化”与媒介产业意义上的集团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广电集团外套着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运行模式更适合作为一种媒体转型的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应成为长期性运营模式的制度基础。目前进行的广电集团重组和对集团功能性质的重新定位立足于政府与媒介关系的重构,是“集团化”改革的纵深发展。在重构政府与媒介关系过程中,既要遵循媒介规律,也要考虑中国国情,最终构建出我国独有的政府、事业、企业各司其职、各生其效的媒介体系。
反思中国传媒改革
威斯康辛大学潘忠党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指出,民族-国家仍然是全球化时代传媒竞争的出发点。他们就中国传媒近年出现的“国家法团主义”(state
corporatism)
与客主雇佣关系(clientelism)作为后集权时代的中国的传媒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指出传媒改革和产业化、企业化(或法团化)的目的仍然是强化党-国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北卡罗莱纳大学赵心树教授分析了中国传媒生态,认为中国传媒出现的两个市场即以个人为主体的消费信息市场与公众信息市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信息选择上必然产生矛盾。
公共信息是社会、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是民主制度的必不可少的“氧气,” 但在中国公共信息市场却严重匮缺。
中国传媒与全球媒体市场
在传媒全球化背景下研讨中国电视,外资与中国传媒市场、中国传媒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等就成为研讨会的核心话题。喻国明教授指出,就内容类别而言,中国传媒业的开放是沿着“技术-消费时尚-经济文化-时事政治”的顺序进行的;若论媒体类别,电视是中国媒体开放顺序中最后的一环。面对全球最大的电视市场的诱惑,外资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美国时代华纳商业战略部的许志豪先生认为,“跨行业的竞争是否得到政府的首肯;新媒体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广泛应用;在跨文化传播的环境下如何改变中国消费者已有的消费意识与消费习惯;以及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应该成为外资审慎的思虑。美国国际新闻工作者中心主席欧康诺女士和中心高级顾问福斯特女士则强调传媒业务与样式的国际标准,认为这是打造传媒国际品牌的先决条件。上海文广集团生活时尚频道总监蒋为民女士向大会介绍了作为电视媒体,“生活时尚频道”如何成为生活时尚类媒体的探索者。因签证延误未能到会的江苏城市频道李响总监的论文则详细介绍了打造民生新闻品牌“南京零距离”的经验。
国际传媒的中国报道
会议的另一个焦点是中国传媒、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传媒的互动。英国BBC新闻部总监克莱汶介绍了BBC在中国办事结构的发展情况。他指出,受益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深度新闻调查的发展,BBC已经加大并将继续加强对中国的报道力度;
他说,2008年的奥运会对中国电视传媒业是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他预测到2040年,作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中国将成为我们传媒全球化时代的叙事主体。与会专家还就中国电视如何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与国际传媒互动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主办者、杜克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主任刘康教授在总结时认为,中国国际形象究竟是由目前支配国际传播的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媒体来主导,还是主要由中国自己的传媒来打造,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国际竞争中发挥长远作用的“软实力”首先就是传媒实力。
(编辑:王晶 来源: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媒体与传播研究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