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将接受本报专访特意安排在伦敦申奥成功一周年、北京申奥成功五周年前夕,英国驻华大使欧威廉先生此举用意显而易见:在这个特殊时刻,对《北京奥运特刊》畅谈奥林匹克运动,以此作为他对两座“奥运之城”从国际奥委会赢得最高荣誉的最好纪念,并借此机会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奥运这条特殊的纽带已经将北京和伦敦,把中国与英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伦敦2012奥林匹克文化计划的核心部分,奥林匹克“友谊号”帆船将进一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欧威廉大使说,这艘将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推出的帆船,带着“满怀希望向前航行”的祝词,从中国出发,开始历时4年的环球航行,“中国历史上有郑和下西洋的美谈,虽然在规模上我们的帆船无法相比,但是在加强交流、结交朋友方面,我们与郑和有相同的使命。”深谙中国历史的欧威廉大使很自然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沿途的每一个港口,“友谊号”会发起一个个奥林匹克文化的节日,满载从各地收集的文化产品和深厚的友情,它将于2012年夏天,沿泰晤士河抵达伦敦,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将在迎接“友谊号”回归的乐曲中陆续拉开帷幕。
虽然到华就任大使不过半年,但欧威廉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上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攻读汉语专业。“很幸运,我当初选择了学习汉语。”欧威廉大使回忆起当年他在剑桥大学的岁月,“我父亲是位历史学家,对我的选择,他给予很大鼓励和支持。学汉语当然不易,我将汉语与其背后的深厚中国文化看作一个整体来学习,并乐在其中。但必须说,今天英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动辄以千计万计的景象,在那时是难以想象的,记得,1973年剑桥大学汉语班毕业的只有3个学生。”
正如欧威廉大使所说,他是幸运的,学习汉语的选择使刚进入英国外交界的他,很快就获得就任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的机会。作为大使馆的普通官员,那时的欧威廉有很多机会深入中国的工厂、社区、农村,“除了偏远的西部没有去,我到了内蒙古、山西等中国大部分地区。”欧威廉特别提到他访问过中国曾经的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典范“大寨”。
上世纪80年代初,欧威廉成为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小组英方最初的五人小组成员之一,1984年签署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见证了他做出的贡献。1989年至1993年间他成为港督政治顾问。香港问题谈判期间,他与邓小平数次谋面,“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领导人,远见卓识地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方针,不但完成了香港的顺利交接,而且今天更加繁荣,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欧威廉对邓小平如此评价道。
谈到北京奥运的影响时,欧威廉大使认为,一方面北京奥运为中国留下一流的基础设施,无论是鸟巢、水立方、新建的地铁线还是改扩建后的首都机场,都是珍贵的奥运财富。其次,奥运会带动北京乃至中国的经济,旅游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装业等都会因奥运而更快增长。第三、拉近北京和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加快北京和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这些都是有形的影响,北京奥运的无形影响可能更大、更深刻。它的成功带给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产生的作用,全球亿万青年人参与其中,他们被激发出的积极进取精神带来的影响,这些是难以估量的。”
相对北京而言,伦敦无疑是现代奥运的老朋友,它已经两次(1908年,1948年)拥抱五环,而每次都多少带有几分英雄主义色彩:1906年,在罗马因地震火山爆发无力承办的情况下,伦敦挺身而出;1945年,在二战硝烟还未散尽,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伦敦作为唯一申办城市走上奥林匹克舞台。“近八十载之后,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已是一个全新时代,但我们追求的目标依旧,那就是激发全世界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创造力,超越自我,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和北京奥运是一致的。‘绿色奥运’方面,伦敦一样重视并且与北京有密切合作。”
布莱尔首相中国绿茵场上踢球的身影、安妮公主国家体育总局体操馆内观看表演的兴致都显示中英体育交流的活跃。的确,从1998年两国达成《谅解备忘录》以来,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从跳水技术到反兴奋剂,从安保反恐到奥运会组织经验。“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足球是一种人人都热爱的体育活动,它将两国的关系拉得更近了,而中英之间的足球合作尤其令人振奋:利物浦足球俱乐部访问香港,中方球员到英国足球俱乐部踢球,谢菲尔德俱乐部牵手成都五牛,我们希望在奥运会的大背景下,未来这种合作能够不断增加。”体育作为加强友好关系的桥梁,奥运成为结识朋友的平台,欧威廉大使的话道出了奥林匹克精神最纯朴、最深刻的一面。(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