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十年•十部难以忘怀的经典港片(九)
[ 2007-06-25 17:25 ]

精彩评论:由《黑社会》看杜琪峰银河映像黑帮片另类特色

2006年4月8日 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杜琪峰的《黑社会》(又名《龙城岁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演员的四项大奖,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一部以非法社团为全部描述内容的影片得到香港电影界专业的肯定,这些都是香港特殊社会文化、导演个人风格演变、香港主流黑帮片发展趋势的共同作用结果。

杜琪峰是典型的香港导演, 1972年进入香港无线任职助理导演,师从王天林,拍摄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1983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反映平平。此后的整个八十年代里杜琪峰几乎拍遍了所有的类型片,直到1996年“银河映像”成立,他才开始进入黑帮片的创作佳境,以忌重复、反潮流着称,连续拍出了《再见阿郎》、《枪火》、《暗战》、《PTU》等佳作。时至今日,杜琪峰已经成为香港新派黑帮片的旗手、票房的保证,在香港电影的颓势中闪现不可忽视的光芒。究其电影深受欢迎的原因,注重香港的本土性的前提下的另辟蹊径、自我表达不能不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本文就《黑社会》一片在主题上的杜琪峰个人另类特色加以分析。以下谈及的黑帮片是指广义的黑帮片,其中包含警匪片、狭义黑帮片等亚类型。

1、后九七时代的港人自我意识更加觉醒

虽然香港大部份人口都是属于中华民族,而且香港的历史、文化身份在英国人所写的香港历史里与中国人所写的香港历史里,有不同的呈现,但是香港无论在英国人所写的历史里,或者在中国人所写的历史里,在文化及政治方面往往有异于中国内地①。事实上,一方面基于政治理由,英国统治者往往避免提及香港历史,从而压抑香港的民族意识。香港与中国内地,虽然民族相连,但却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分隔开来。这导致了很多香港和内地之间互不信任和误解的情况出现,也使香港人撇除「香港人」的身份之后,不一定还会有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②。另一方面,殖民政府以经济发展取代香港人对政治的诉求和期望;将自由民主,等同于自由市场经济。香港只有经济追求而没有政治空间的单一发展被Ackbar Abbas形容为「错落」(decadance),而这种错落使香港的文化难以被发现③。所以香港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文化沙漠。60年代战后成长的一代人,在香港土生土长,基本断裂了大陆的文化教育,把香港当作家,社会本土意识和身份认同开始出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香港成为全球性的城市,更给香港人带来了跨国公民身份的认同。

九七回归后,经历了观望、怀疑的香港人在“港人治港”后,继续着原来的香港生活。但是金融危机、非典、禽流感等的突袭,让香港人在多变的世事中更加的认同自我的香港人身份,激发香港人的本土意识。香港以外的全球环境在急速的变化着,全球化席卷世界,港人在面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在国际环境中迷失着。如何在全球化中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包括电影业,各国电影都开始寻求国际化的题材,香港电影在内忧外患的大格局下,出现了走国际路线和走香港本土路线的不同方向。很多港片面对大陆更广阔的市场,在主题、叙事上都作出了开放式的改变;有的港片走国际化路线,主题情节上选择多国背景,人员组成复杂;有的港片走本地化路线,发掘香港自身的历史、文化,市井民风,在多舛时局中给予香港人鼓励。这就出现了在不同领域且不同角度表述香港历史和身份的现象。杜琪峰的《黑社会》就是属于这种本地化的影片。

2、主题上文学化 史诗化的《黑社会》

江湖文化是香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部分,黑社会的表面秩序和香港法治之间的游戏规则,构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图景。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黑帮片中蕴涵了社会意识对于“忠”、“义”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反映,在虚拟的电影世界中加以展现,来反映当下的真实生存空间。之前杜琪峰的黑帮片多是小品式的,展现的是特定时空、特定事件下的故事,如《枪火》、《暗战》、《PTU》等。杜琪峰本人也表示“《黑社会》便是一个新的想法,就我个人来看,这是一个时机,让我们改变一下自己对电影的角度。《黑社会》我用了一个大胆一点的角度,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④

杜琪峰的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拍摄之前,首先被考虑的是影片的主题,他直言不讳的表示《黑社会》展示的是黑社会独特的生存状态,展现在香港这个地区出现的这些人物。香港从殖民地变成了特别行政区,有很多东西是会慢慢改变的。《黑社会》作为一个政治权利的寓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变化,帮会“和联胜”选举“话事人”,林怀乐和大D为了“话事人”而争夺龙头棍。影片构建的是一种现实下的社会图景,关于权利和资本的竞争。人在追求权利,利用资本过程中的改变。导演展示的是一个平衡被打破时,人们的不同状态,有的人依旧讲的是江湖信义,忠于自己的帮会大哥,有的善于见风使舵。片中关于“移交”这一主题,更是切中了香港人的心理命脉,回归了,政治上有了方向,各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随之建立,但是人们的生活是否真的不会改变呢?是否有新的走向呢?黑社会作为香港特色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否会改变呢?这些都是香港人内心想知道的,也是杜琪峰影片想探讨表现的――黑社会的新走向。

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日益多元,社会分工细密都使得统一的秩序受到影响,甚至瓦解。社会成为一张网,上下纵横的是众多独立又交互的空间,个体又分散在这些关系网络中,按照各自空间的生存规则与他人竞争空间内的权利和生存资本。社团“和联胜”就是一个空间,林怀乐和大D都是社团内空间权利和资本的争夺者,空间内的最高话语权被形象的符号化了――龙头棍。两人争夺的是一个被符号化的权利,在此过程中,往日的江湖义气荡然无存,血腥杀戮、威逼利诱是常用的手段,此黑社会已非旧日之黑社会了。

其次,影片表现的是有历史背景的黑社会现象,片中林怀乐与手下的祭拜仪式与洪门家族史剪辑在了一起,在视觉上造成历史延续的效果,片头也说明了洪门自清朝以来的历史,香港很少有黑帮片会涉及黑社会历史展现,而这部《黑社会》则从开篇就纵横历史,审视当下,算得上是杜琪峰的野心之作了。导演关心的不再是一个小人物在世事无常中发生怎样的命运挣扎和逆转,而是用客观视角展现当下空间的个人变化、人物的行动,关心的是历史的走向、变化中的影响。杜琪峰改变了以往注重风格的特点,在《黑社会》中更注意的是文本本身,在视觉方面上追求原始简单,很多场面具有黑白片的视觉特点。杜琪峰曾直截了当的表示关于故事内容都是假的,影片内容的虚假性有时意味着指涉性,影片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隐寓了当下的生存空间。杜琪峰对于影像的纯熟把握使得电影在视觉风格上达到大象无形的水平,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故事的情节构设上,在看似冷漠客观的叙述中暗含了对于香港社会重大变化的关切和探讨。

3、区别于其他同时期黑帮片

黑帮片历来是香港电影的主流,05年出品了《黑社会》、《三岔口》、《阿嫂》、《猛龙》等几部黑帮片。其中当仁不让的以《黑社会》作为一种另类的代表,在类型片中一支独秀。与其他黑帮片相比,《黑社会》具有以下另类特点:

①情节设置简单

杜琪峰在采访中很直接的表达过《黑社会》一片主要有两方面的探讨:一是黑社会作为香港特殊本土文化加以认识、呈现,二是在97回归后探讨黑社会的何去何从问题。影片开篇就交代了事情的起端:帮会“和联胜”选举“话事人”,林怀乐和大D成为最被看好的两个有力竞争者。于是故事开始双线并进式的展示两个人面对机会的不同表现,任达华饰演的林怀乐温文含蓄,梁家辉饰演的大D凶猛狂暴,有一段蒙太奇镜头是这样表现两人性格的迥异:一个平移镜头表现林怀乐在菜场叮嘱卖肉大叔给自己留份肉,因为儿子喜欢吃,另一组镜头表现大D在服装店定制衣服,并且要求一定要金扣子,临走威胁若到期不满意要承受后果。几个镜头的平行剪辑就表现出了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和人心背向。接下来的故事线索依然是双线并行,香港这边众多黑社会前辈被抓,大家商议对策,另一方面在深圳林怀乐和大D两方分别派人争夺龙头棍,于是紧张的情节进一步张开。但是丝毫没有复杂做作之感。接下来,双重叙事到林怀乐和大D达成共识为止,进入大D意图也同时做“话事人”,最后在钓鱼虐杀中结束。叙事模式简单,人物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陈木胜的《三岔口》票房和口碑都甚好,香港影评人石琪评论说“《三岔口》水准较佳,精装摄制,动感强,影像好,交织得丰富曲折,问题是把警匪奇案公式弄得太复杂,结果交代不清,难以收拾” ⑤。《三岔口》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郭富城、郑伊健、吴彦祖、罗嘉良等主演。“四角”关系互相制约,共同推进情节发展。在开篇的污点证人被射杀,失职警察被调查开始,牵涉出作为警察的过往心事等等,又连环相扣的是第一幕的雨夜钢丝杀手,此线索始终贯穿全片。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交代如此多的情节线索是很难做到周全详尽的。该片的华丽摄影、美术是一贯的港片大制作风格,在近几年的香港黑帮片中屡见不鲜,相对来说人物和情节单薄。

②简洁有力的影像风格

《黑社会》中很少见到杜琪峰惯有的对于静止动作的强调,枪战场面。对此杜琪峰的解释是《黑社会》更强调通过平实的影像风格呈现人物、内容,不再是一种形式化的小品(比如《枪火》),并非每部作品都要有导演的强烈风格,这次一切都是为了主题服务。在打斗的场景里,导演的场面调度简单,大量的顶光模拟夜晚路灯下效果,人物的面部大都在黑暗中,打斗多采用中景,没有频繁的镜头剪辑,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在光影黑暗处,暴力中带着冷静。

同年推出的《猛龙》由李仁港导演,虽票房不理想,但是也算是05年香港黑帮片中企图重振港片“雄风”之作。李仁港一向擅长制造淋漓夺目的影像、动感和气氛,往往有激情而欠理智,这已经成为了港片的一种惯式。《猛龙》是一部追求国际化的警匪动作片(属于黑帮片这一大类型下),或者说更是一部男性恶斗片,出动东南西北警匪群雄,让青春新特警组接受磨练,而特警组成员纷杂,来自港台、大陆,其中新旧英雄惺惺相惜,反派形象反倒让人印象深刻。一段此片也属于港片黑帮片中惯用模式,新生团队在挫折中锻炼,枪战段落火爆激烈,人物形象单薄,情节老套。

③写实性

影坛新秀黄精甫的《阿嫂》有6大影帝加盟,是脱离现实寓意的一个后现代故事,一个纯洁的“小白兔”式的女孩子决心用死来挽回大家的纯真,阻止复仇。黑帮中的男人都围绕一个清纯少女,另一个是心狠手辣的另一帮阿嫂,复仇与保护同时进行。影片具有导演的强烈个人风格,情节和视觉效果都很形式化,与之前的《江湖》一样,与《黑社会》完全是另一种叙述方式,《阿嫂》更具有浪漫的风格,而《黑社会》更是一种写实性的叙述。《阿嫂》对于纯真的强调使得该片更具有童话的气质,属于浪漫化的黑帮片。6大影帝的角色形象苍白,白白浪费了黄秋生、任达华等实力演员。《黑社会》中林怀乐与大D之间的“话事人”争夺说明今日的江湖已经开始了“金”本位,竞选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为了当“话事人”两边不择手段,帮规、誓言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林雪饰演的马仔在东莞仔的棒打下依然血流满面的背诵帮规,义气江湖已经成为了被血光四溅取代的幻影。

④非国际化“行动”

《黑社会》被反复强调的是其香港本土特点,回顾帮会历史,商榷黑社会作为香港历史、文化的一种可能性。与其不同的是05年的《韩城攻略》,该片延续前一部《东京攻略》的风格,模式上有东方007的风格,帅哥美女的组合加上现代化大都市的背景,俨然一种全球化的商业片标准模式。在追求亚洲票房、国际合作的同时,必然会模糊香港本地性特征。《韩城攻略》与《黑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达以及运作,《韩城攻略》是标准的国际合作商业片,表达的是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人的“国际公民”心态,运作上面向的是国际市场,特别是亚洲;《黑社会》与此相比显得甚是低调,按杜琪峰的说法该片更像一部文艺片,还原的是在回归后历经艰难世事的香港人一种自我的追问,在发行市场方面导演也表示只看重香港本土市场,是一部内省式的、非国际化“行动”的作品。

由此可见,《黑社会》的横空出世是具有其独特性的。与同年的其他黑帮片相比,具有独立另类特点,“此片没有天王天后,不搞精美包装和新奇布局,亦没有浪漫化,不像几年前《无间道》以精装新款成为哄动话题。但《黑社会》实感强,格局好,杜琪峰显出成熟功力,挥洒自如。”⑥

杜琪峰作为最具香港特色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追求的是表现香港本土性和个人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求新求变是他一贯的特点。在香港电影稳中有进的今天,成为香港影坛首屈一指的新黑帮片旗手,成为大师指日可待。(文:totoro 来源:Mtime时光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