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995年6月美国出版的《财富》杂志,以“香港之死”为标题,渲染了作者对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的悲哀情绪。不仅《财富》杂志,西方不少媒体对香港经济前景并不看好,对一国两制能否在香港顺利实施抱有疑虑。但回归十年,香港经济不断成功地跨越艰难,再创辉煌。香港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保持了良好的秩序,贸易额不断扩大,整体经济在东亚表现优异,多年被评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自由经济体。这些,都令西方预言家大跌眼镜。连《财富》杂志的撰稿人也改变了对香港的看法,称香港为“活力之都”。
人们自然关心,香港经济的活力究竟来自哪里?这种活力能否长期维持下去?
香港经济能够保持活力,首先是实行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维持一种有效率的制度或者对缺乏效率的制度进行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取得稳定增长的基础。香港回归以后,维持了市场经济和自由港制度。由于实行的低税率政策,投资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或者退出市场,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与交易的良好平台。回归后,在香港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数量明显增加。这充分显示,“一国两制”的政策获得全球投资者的一致肯定。
与此同时,由于回归后特区决策、咨询、执行权力逐步统一,行政与司法仍在各自的制度框架下运转,促使经济制度的效率非但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增强。有人戏称,香港回归后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什么都没变,唯一的变化是邮筒由英国式的红色邮筒改成了中国式的绿色邮筒。
香港经济保持活力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内地产业分工与经济联系不断加深。1997年以前,大批香港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形成香港与内地“前店后厂”式的分工。2003年SARS后,为维护香港的经济繁荣,《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始实施,使得香港产品进入内地的成本更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深化。
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繁荣,也使得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支持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香港自由行”的推出,使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更为便利,扩大了香港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旅馆业的的消费需求。十年间,许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向国际市场,也有不少香港企业把内地开拓为内销市场。
当然,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还在于特区政府的危机处理与管制能力不断提高。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机大鳄云集香港,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直接冲击。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学者甚至呼吁香港放弃联系汇率制,反对特区政府对国际投机活动进行干预。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区政府临危不惧,果断进场干预,狙击了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维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与整体经济的安全。2003年,香港遭遇SARS袭击的公共卫生危机,特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尤其是大批医疗卫生战线的一线员工,前赴后继,不畏困苦,终于再次化险为夷,度过难关。
回归十年,香港经济依然保持了旺盛的活力。这与“一国两制”制度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大力支持以及香港特区政府有效率的管理分不开。展望未来,香港将会在内地与国际经济之间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港口中的地位将会更突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会进一步扩大。香港将不仅是活力之都,而且会是魅力之都,希望之都。(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周民良)
浏览环球在线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专题更多内容
本文为环球在线专供腾讯网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