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
浏览环球在线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专题更多内容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接受《中国日报》专访,畅谈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未来。
问: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把第一笔投资给了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巨头黑石集团(港译百仕通)。对此,您有何评价?
答:这是个不错的做法。外汇储备对于维持货币稳定来说非常关键,但外汇储备太多也是没有必要的。外汇储备属于大众,我们应该加以合理利用,进行合理投资。香港的开放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投资者,因此香港在外汇储备投资方面比较保守。我们一般只投资股市和债市,以保证流动性。但内地市场没有那么开放。既然内地的外汇储备数目惊人,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拿出来做长期投资,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问:中国内地开放人民币业务,对于香港经济有何影响?
答:很多来港旅游的内地游客需要使用人民币,而这些人民币需要回流到内地。正是出于这个最初的需要,我们建立起人民币回流机制。多家香港银行开办人民币储蓄、兑换等业务。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起步阶段。不过现在我们的金融管理当局制定了更加长远的战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从长远的眼光看,人民币将实现完全可兑换,成为一个地区的主要货币,并成为储备货币。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这方面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希望加强香港金融体系办理人民币业务的能力。我希望我们在第三季度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我还将开发一些金融基础设施,如人民币即时结算支付系统。
问:香港金融管理局如何在实现有效监管和保证金融市场自由这两个方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答: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香港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将维持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自由的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提高效率,实现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它的自由会导致市场被任意操纵,例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因此,包括金管局在内的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小心监管。我们在市场被操纵的时候必须干涉。因此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辅以小心监管,以免市场被任意操纵。在监管和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并不容易。目前我们正在尝试通过与市场参与方的讨论达到平衡。比如,我们在今年实施了新资本协议。金管局与市场已经形成了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
问:在CEPA的框架下,香港与内地金融业交流和合作的情况如何?
答:在‘一国两制’之下,我们国家有两个金融体系,两种金融制度。这两种金融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两者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我们希望内地能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香港金融机构在内地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表示,要继续推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对此我们感到高兴。这样,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问:香港对内地的金融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于如何促进这种补充作用,您有何具体建议?
答:我有五点建议。(一)香港金融机构“走进去”内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二)香港作为内地资金“走出去”的大门,吸引内地投资者、集资者来港投资和集资;(三)香港金融工具,特别是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的金融工具,“走进去”内地;(四)香港金融体系加强处理用人民币为货币单位的交易的能力;及(五)加强两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流动。
问:人民币升值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何影响?
答:1983年10月15日起,香港采用美元联系汇率制。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香港有着巨大的对外贸易量。因此,联系汇率制对香港来说非常重要。对香港经济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美元对港币的影响力大于人民币。而且,人民币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不可作为储备货币。这个技术难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问:您对亚洲金融危机怎么看?
答:自由市场并不是可自由操纵的市场。1997年-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我们的心情非常糟糕。
我在港府工作多年,曾一直坚持完全自由的市场。当时,香港有着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制,我们对此感到很自豪。很多人曾经把香港当作自由的楷模。然而,突然之间,自由市场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带来了危机。当时,香港金融体系被国际炒家操纵,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就像亚洲其他经济体一样。对于自由市场的忠实信徒来说,选择干预市场并不容易。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只有盈利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开始反击国际投机资金,成功赚到了1000亿港币。在危机过后,我们加强了金融体系,包括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股市。这些措施都很成功。现在金融市场和人们都对我们的联系汇率制有着高度的信心。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居安思危。
问:有传闻说,在金融危机期间,香港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之下,改变了自由经济体制。您听说过这些传闻吗?
答:这些传闻完全是错误的。金融危机与香港回归毫无关系。我们在1997年前作了大量努力,以应对回归对金融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香港回归非常顺利。实际上,香港现在的自由度比1997之前还要大。在1997年之前,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需要致电英国政府,请求获得他们的许可。但在1997年之后,我们再也不用那么做了。现在完全是港人治港。(记者:吴娇 编辑:王建芬)
本文为环球在线专供腾讯网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