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红灯转绿灯的一霎,潮涌般流过十字路口的香港人,匆匆,就是十年。
对于他们中的每一个,刚刚过去的十年,显得特别有意味。回归、SARS、自由行、行政首长更替、赴港产子……台上台下、上台下台,桩桩件件都让香港人对自己、对过去、对未来有了不同的认识和体悟。
十年,香港敞开了向北的门,港人五味杂陈。十年,怀旧的香港人还会唱起《狮子山下》,坚信“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商业文化:努力加运气 港人不言败
有人说,香港就是一间大公司,谋求利润是它最大也是唯一的目标。就好像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淘金潮,每个香港人也都怀揣着一个淘金梦,希望在这个遍地机会、满地黄金、秩序单纯的经济城市中,发大财。他们不断用以激励自己、在绝望中凝望的背影,就是“李超人”。
“只要你努力再加上点运气,不会不成功,就好像李嘉诚。”香港人从前都会这样教仔。“做不了大老板,至少要做只‘出色的马仔’”。这就是所谓“香港梦”。
但在香港度过了最初的积累阶段后,李嘉诚式的“香港梦”一天天远去。为了降低土地、人工、厂房成本,越来越多的香港制造业外移;处于垄断地位的龙头大企业不断膨胀,小市民自己当老板、自我创业的空间不断缩小。
在香港学界,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开始注目于“北进”这个大的经济趋势。“既然大陆的影响力注定挡不住,香港人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其龟缩,不如主动融入。”1995年出版的《北进想象》一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卢思骋说:“我们其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不要总想着关起门来自己搞一套。”
多年来,香港人早已被打磨成最有商业头脑的中国人之一。港资作为第一批涌入大陆的“外资”,早在回归前,港人就已在大陆雇佣了约300万工人,8成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在大陆开展业务,约有10万香港人在大陆工作。这些数字,在回归后,正成倍增长。习惯了依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香港人,越来越谋求将个人事业融入整个大中华商圈。
回顾十年,曾荫权如是说:“在香港,每件事发生以后,会很快总结,很快采取防治工作,这个传统会继续下去。香港的基本精神就是‘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