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建成争议 遥看香港人价值观转变
[ 2007-06-27 21:5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全香港近500幢历史建筑物清单月前曝光,民政事务局正开展咨询社会对历史建筑保留的看法。最近一年多,保护古迹在香港社会引起不少争议,港府和各大政党均低估了市民的情绪,一时之间,集体回忆成为市民广泛的话题,港府也不能不小心应付。

《星岛日报》评论文章指出,过去大部分市民的确未有关注古迹的保留。本港地少人多,地价昂贵,市民视拆卸古旧建筑物,另建高楼大厦为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现阶段市民相当突然地重视保护历史建筑物,是甚么原因促成这种价值的改变呢?

不满情绪随议题引发

有一种看法是对政府不满,相当一部分市民累积起不少对政府不满的情绪,随时就一些议题引发,皇后码头等的保留碰巧成为近日的议题。

笔者并不否定这种解释,但也想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去探索市民价值观的改变。过去,香港人饱受生活的压力,全力去工作多赚一点钱用以提升本身的生活水平。在很多香港人眼中,保护历史建筑物是奢侈的,是香港社会所负担不起。

与此相类似的是填海问题。年长一辈的香港人过去接受填海是发展所需,没有什么异议。近年才有“保护维港”运动的崛起,吸引不少市民支持。

与西欧人民相比较,他们显然远为重视生活的素质。一般而言,西欧国家拥有成熟的经济,社会福利办得好,税赋不轻,贫富差距有限。在这样的环境下,西欧人重视环保,重视假期,重视生活的素质而较为轻视名牌、名车等奢侈品。

香港大概已是成熟经济,经济增长放缓,过去十年的经验已大幅降低普罗市民升级加薪的诉求。年轻家庭不一定要子女,为下一代拼搏的诱因也减轻。市民遂较为重视生活素质,关心健康、环境污染、保护维港和古迹等问题。

寻求生活价值慰借心灵

另一类情况在美国和台湾明显出现,但在香港还未见显著。美国相当一部分六十年代反战的“嬉皮士”在过去二三十年事业有成后,热心回到教会,寻求心灵的慰借。在台湾,周末往庙宇游览参观的中产专业人士也不少。他们无意祈福问前程,主要还是寻求心灵的和谐,起码希望能成功减压,放开怀抱。

近十几二十年,台湾的民间服务组织有骄人的进展,吸引不少市民参与,出钱出力,在一些救灾事件上有出色的表现,慈善事业也办得很有规模。目前的政治丑闻,冷却了一些人的政治参与,但社会参与热情未减。

说到底,市民总要寻求生活的价值,生活上的满足感。在解决起码生活的问题后,也想作一点贡献。如果北京政府和特区政府仍以为只要经济好转,一切问题就容易解决,可能已不能与时俱进了。

(编辑:王晶 来源:星岛)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