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交流:行舟跨海师长技 东渡扶桑传友谊
[ 2007-07-02 13:4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986年11月,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访问中国,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一项倡议:每年邀请100名中国青年访问日本。中方表示同意。

1987年,第一批中国青年抵达日本进行访问。20年间,无论中日关系如何变化,这一项目持续进行。到2006年年底,已有4258名中国青年东渡日本访问。

·中国青年感知日本的另一面

1987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团员也是第一次踏出国门,日本的环保理念、日本企业的科技投入、日本百姓的公德意识等都给团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永培女士访问日本是在1990年。在日本三重县,她看到的是:环境整洁、设施先进,农村家家有车。

“那时候,我们连厕所的冲水按钮都找不到。当然,现在我们都有了。”在6月30日的中日青年友谊计划20周年纪念论坛上,她有些不好意思地透露了这个“小秘密”。

在日本,让她感到震惊的不是发达的物质文明,而是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住宿农家时,主人家的小姑娘香津一大早问她“要不要一起去”,她还以为有什么好玩儿的活动。出门后才发现,小姑娘是要去大街上打扫卫生。在她住宿的小村子,每家轮流打扫公共领域的卫生。

企业家赴日参观考察也大有收获。陈潮钿,广东东方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总。访问日本时,他发现:日本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当大,几乎每家企业都有研发中心。回国后,他的企业加大了研发力度,研发投入在广东省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青年宫的冯松青当年也访问了日本,他对日本人不追求奢华浪费和勤俭节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接待方并不是顿顿大餐招待,有时候一个盒饭就解决了吃的问题;他们没住豪华宾馆,而是住简陋的日本旅馆“榻榻米”房间,但大家相处亲密,无话不谈。

更多时候,让访日团员感受颇深的是普通日本人的言行举止。

彭放,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跟随2007年访日代表团刚刚从日本归来。他眼中的日本,老百姓有着良好的素质,车辆礼让行人,无人插队,无人闯红灯。“物质文明可以飞速发展,但精神文明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他感慨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