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4年10月14日,随着一纸东段边界补充协议的签署,300年来中俄终于首次全线标定两国之间的边界。这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标志,横亘在中俄之间历史心结终于得以翻过。
“继往”当然是为了“开来”,所以,反恐、入世、能源、经贸合作频频出现在两国领导人的议程之中;所以,两国终于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利益”的正常博弈与一时的得失,不再如从前一样大起大落。从中,也许我们能悟到些什么……
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中国总理与俄罗斯总统的互访,无疑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好纪念。利用俄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第三次国事访问的机会,中国向俄罗斯、也向世界诠释了“战略伙伴”的真意。
尽管俄罗斯没有在中国关注的石油管道问题上作出什么承诺,但中国基本满足了俄罗斯想得到的一切:中国为俄入世亮出了绿灯,中俄边界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了协议,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文件与行动计划。
不过,民间对中俄关系仍存有种种狐疑,似乎难以认同“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的说法,认为中俄关系“上热下冷、政热经冷”,存在互信不足的天然缺陷。“安大线”方案最终泡汤,更影响到中国老百姓对俄罗斯的看法。
然而,观察中俄外交关系进一步密切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以及这种关系是否为1970年代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中俄接近抗衡美国方式的复活?
·俄罗斯,新三角关系脆弱的一环?
依其军事实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而言,中美俄关系的确存在某种大三角的震撼效应;中俄双方也确实都不满美国的战略挤压和单极霸权。尽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非针对第三国,但中俄共识大体上与美国外交主张背道而驰也是事实。
俄罗斯作为昨日的超级大国,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作为崛起中的世界性大国,这是理解中美俄新的“大三角”战略态势的根本。换言之,美国对冷战解体所带来的和平红利尚未充分发掘;中国韬光养晦,其作为仍需想象;俄罗斯衰弱仍未尘埃落定,这些都在影响着新的“大三角”关系的走向。
别斯兰事件后,布热津斯基撰文称普京是莫斯科的墨索里尼,批评布什政府支持普京借反恐搞集权,甚至有人建议克里当选后增补俄罗斯为邪恶轴心,美国政界还有分析说以车臣独立为导火索,俄罗斯解体还有第二波、第三波……在这种态势下,似乎俄对中国的战略需要在加大。中国因为自身迅速崛起和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有潜在战略冲突,也十分看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不过,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蒸蒸日上的国际影响力,使得美国对中国的容忍度大于俄罗斯。由于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和在国际事务上的广泛合作,美中关系其实是世界上最紧密的关系之一。种种事实表明,中美俄新“大三角”的薄弱环节在俄这一方。
但中俄关系有其自身的逻辑,超越了中美俄大三角范畴。
·中俄关系发展的自身逻辑
除了对美国的软制衡外,中俄战略接近有其必然性。相互提供双方所求、开创合作共赢领域、增进相互共识,构成稳定中俄关系的“三驾马车”。
一、交易
中俄关系非常务实,俄对华甚至有所保留,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其根源恐怕是俄处于弱势地位,战略选择余地少于中国,对中国的担忧大于中国对俄罗斯的提防。但在政治上,中国支持俄罗斯打击车臣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而俄罗斯支持中国反“台独”。这种需要更为双方所看重,相比能源、军工贸易也就更为稳定可靠。
二、共赢
稳定、长远的中俄关系必须超越交易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共赢局面。这正是普京访华所透露的信息。双方日益扩大的实力差距和发展饥渴,使得对绝对利益的关注超越了对相对获益的计较。因而,中俄关系有很大潜力。举例说来,在石油管道走向上,普京讲要以发展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为重,这显然为远东经济合作提供了共同需求,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将此纳入地区一体化的更广阔的视野。
三、共识
在国际层面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和发展模式上(国外舆论甚至认为,俄罗斯改革在走邓小平模式),两国的共识是明显的。双方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问题是,在这种逻辑下,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能够延续多久、潜力有多大?有必要对中俄关系的战略时空背景加以考察。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延续多长?
普京显然意识到“安大线”方案搁浅的伤害,此次访华再次表示要通过铁路扩大对华石油输出,并承诺进一步推动落实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这不能不被看作是对中俄石油管道计划失败的一个补偿,是对双方关系的一种刻意维护。
铁路与管道的区别,反映出俄罗斯在与中国交往中推崇不固定、不套住、留一手的做法,原因可能是俄罗斯对中国能否持续崛起及崛起后果的担忧。而中国则出于对俄罗斯稳定的担心,也在积极推进能源多元化的战略,使石油进口、武器来源多元化,以分散战略风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俄罗斯的需求减少,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价值自然会降低。
同时,中俄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后,俄罗斯实力与观念的相对滞后也在拖后腿。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上的分歧已经呈现出来:俄罗斯希望集中打击三股势力,而中国希望将其升格为经济合作组织,对此俄罗斯不甚积极。原因是俄罗斯对此有危机感,认为如果这样,经济将实际上被中国掌握,并可能因此会失去政治影响力。看来,在推进两国关系大踏步向前时,俄罗斯明显慢了一拍。俄罗斯的担忧表面上是其人口稀少的远东地区难以承受开发边界后中国廉价劳动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精明的生意人大举入侵,但其实是与中国发展层次、理念上的差距。
对中俄关系能走多远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美国。“9·11”后,美国领导人自己估计反恐需要四届总统才能初步完成。因此,反恐作为中美俄新“大三角”的共同诉求,为中俄关系稳定20年战略机遇期提供了可能。凡是美国支持和反对的,在不影响中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中俄显然认识到应尽量与美国保持一致。中俄联合声明有大量的反恐、反扩散等内容,就是要降低美国对中俄接近的担忧。
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格局进入大调整时期,一旦调整期结束,中俄关系战略机遇期也就告一段落。作为国际格局调整产生的内部冲击,中俄关系的临界点是双方相互认知———从对方所得大于对对方的担忧———的转变。这一时期约有20年。据预测,202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届时中俄双边关系的非对称性将突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范畴,或者必须转化。如果中俄关系不能发掘更广阔的经济发展潜力,融入更大的时代潮流之中,战略态势必然变化,相互需要将重新调整,中俄关系将转型,带来新的相互认知。
·中俄关系的发展潜力有多大?
由于互为邻国,且都是大国,各自都具有宏伟的战略目标,一旦不能纳入亚欧一体化的进程中去,中俄关系的战略机遇期难以延续。中俄关系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在于汇入以上海合作组织为肇始的中亚区域一体化或东亚地区一体化。单纯的相互交易和政治支持,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要。
与政治关系相比较,中俄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明显不足,而且也比较单调。自1980年代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额的确在稳步增加,但主要合作领域仅局限于军售、原材料以及商品贸易。目前中俄合作仍靠能源、反恐双引擎拉动。俄罗斯承诺,今年向中国运输800万吨石油,明年运油1000万吨,2006年将达到1500万吨,允许中国提供双边贸易中得到的卢布投资俄石油天然气领域。但是,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仅占全部进口的8.5%。随着中国去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俄罗斯石油对华出口能否适应中国高速发展需要仍然是个问题。况且俄对华出口的95%为能源资源,而中国对俄出口则主要是具有附加价值的工业产品。如果要实现扩大两国贸易规模的愿望,从目前每年约200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800亿美元,必然要开拓新的领域。因此,普京此次访华,双方讨论的主要议题,多是具有高增值前景的长期合作项目,包括航天、原子能、工程制造、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等,即是适应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
以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中亚自由贸易区、以俄罗斯远东开发和中国振兴东北为契机,发展区域自由贸易区,已经逐步推进中俄关系新的视野。普京访华最后一站是访问西安,与吴仪副总理会谈,同时举行俄罗斯远东地区负责人和中国西北五省市负责人对话,主要就是探讨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和中国开发西部战略的合作事宜。
在普京访华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上个月访问了莫斯科。当时,俄方承诺增加对中国的原油供应,中方也承诺在2020年之前对俄罗斯基础设施投资120亿美元。看来,中俄提高相互依存度,并非仅仅提升贸易量,而是优化贸易结构以夯实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尽管没有从此次普京访华中得到急需的,但中国虽有失望却并不沮丧的原因了。
从战略态势讲,中国是主导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为我所用,也应为中国大战略服务。因此,理解中俄关系,应该放在中国的战略时空观下比照。为赢得和抓好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以空间换取时间仍然是中国大战略的根本思路。中俄关系的战略时空是与中国外交的战略期相对应的,中国应有更大作为。(作者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