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团体借题发难
借质量问题对进口实施限制,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常见的贸易壁垒。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个别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也自然迅速上升为政治问题,一些人更趁机发难,开始妖魔化“中国制造”。这其中,有商家,比如将中策公司告上法庭的美国公司,也比如前面提到的贴“无中国产”标签的食品公司。但这种靠妖魔化语言来赚钱的做法,明显也有地域歧视的嫌疑——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美国公司胆敢在广告上说:该产品“无XX州制造”,因为这肯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并会被责以巨额罚款。
除有利害关系的商家外,一些反华和反全球化团体也趁机发难。比如美国国内的反沃尔玛组织,就以此为由头开始在美国媒体上大做广告,称美国人在沃尔玛花的钱养肥了中国,沃尔玛的许多产品都来自中国,而许多中国产品都质量不合格。
但语言最犀利也是最具政治杀伤力的,则无疑是一些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政治人士。围绕着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主张制裁中国的美国保守派议员找到了新的平台,开始纷纷发表谈话,要求对中国产品实施管制。上月26日,莱文、凯西等四名对华强硬派参议员致信布什总统,称一些中国公司漠视美国安全法律,联邦政府应该迅速采取管制行动。多次提出人民币法案的参议员舒默也对新闻界称,这一系列有关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报道,证实美国确实应该对进口采取更严格的管理。另一名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德宾则夸张地说:“现在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即‘中国制造’标签在美国成了‘危险’的同义词。”
对于这种高度雷同的批评中国声音,公关专家魏因格罗德就表示,这些言论离不开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国产品质量不过是一个由头,“它助长了一些反华团体的声音。下次再有参议员提出保护主义贸易条款时,将会得到更多的共鸣”。
·双管齐下破解危机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制造”危机,一是确有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不佳,国内监管也不够严格;二是部分人士的推波助澜甚至大力渲染,则将普通的质量问题转变为“贸易风暴”甚至“政治风暴”。因此,要破解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对中国来讲,应强化产品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一些美国专家指出,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状况在10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美国后来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美国的经验,或许对中国有所启迪。
对于中国近来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美国媒体也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就引用相关专家的话说,中国领导人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会让一部分坏的出口产品损害国家声誉”。
另一方面,中美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暂停进口中国水产品这个问题上,许多美国官员和媒体都只讲中国产品有毒,而根本没提FDA的声明中的另一点: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
在质量问题上,如果发现确定是厂家问题,那么涉及的中美厂家理应提高产品质量,接受处罚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媒体则应客观报道,不能仅凭一面之辞,就夸大其事,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政界人士更不应借题发挥,对个别孤立现象大肆渲染,并上纲上线到两国整体贸易问题。但如果外方真的是故意“找茬”,中方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