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部一批博士舰长、留学生舰长走上指挥员岗位。钟魁润摄
空军航空兵某师新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在地面研练战法。谭超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出的“未来我军军级领导应该是博士、师级领导应该是硕士”的预言,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从硕士团长日渐增多,到首位硕士师长列阵军营;从博士舰长出海远航,到首位博士军长走马上任……几年间,我军各级指挥员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一大批高学历人才步入军、师、团各级领导行列。
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迅猛发展。而高素质军事人才,无疑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取得长足进展,人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脱颖而出,为推进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我军人才建设这列“快车”,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正在加速全力推进!
国以才兴,军以才强。
近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军人才培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在质量和效益双重跃升中步入“大提速”。
提速路线图之一:从个体样本到顶层设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10年间我军人才建设的成果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沈方泉,我军第一位硕士连长。他的出现在当时曾让人们惊讶不已。
柏耀平,一位“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两栖舰长”。当年他与几位优秀飞行员走进舰艇学院舰长班时,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一改革的深远意义。
马伟明,41岁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他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我军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这几位中“出名”时间最长的,也不过10年。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很快成了全国妇孺皆知的人物:沈方泉荣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柏耀平荣膺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马伟明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高学历的军中骄子,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已经成为官兵学习的标杆,成为国人瞩目的楷模。如果说,这是一个个成功的“个体样本”,那么也完全可以说,他们的出现影响和推动了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怎样培养更多的沈方泉、柏耀平和马伟明?从基层部队到军委总部,很多人都在思考。
战略导弹部队“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新的作战样式呼唤大批高素质人才。军事变革,人才先行,任何一个兵种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那一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克莱明斯在柏耀平任职的战舰上留言:“今天是我十分难忘的日子,中国军舰一流的舰员和一流的舰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放眼世界,中国军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军事人才方阵的崛起是时代呼唤,更是使命所系。在一项高难度的科研项目面前,马伟明一语道出了许多战友的心里话:“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实力是最有力的宣言。”
一个具体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几年来,全军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才建设的决策部署,加速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人才建设迎来我军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干部队伍素质大幅提高。军委先是对2010年前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很快又对2020年前我军人才建设作出了整体筹划和部署。
整体筹划和部署注重顶层设计,带动形成了围绕信息化建设抓人才培养的一个个亮点——
亮点之一:全军大抓人才建设局面初步形成。各大单位普遍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揽、主官负责、机关密切协调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亮点之二: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截至今年2月底,全军部队有6万多名地方大学毕业的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达到100余个,在站博士后人员800多名。
亮点之三: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进一步加强。干部交流任职、交叉代职、岗位轮换的路子越走越宽,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兵种,从科研院所到作战部队,身着不同军兵种服装的军官常常工作、战斗在同一个集体。
亮点之四:人才奖励机制日益完善。设立了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科技创新群体奖等重大奖项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设立了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优秀参谋人才奖,每年奖励800名优秀指挥军官和参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