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晴川:“考克斯阴影”笼罩中美核协议
[ 2007-08-09 15:00 ]

限制出口是作茧自缚

最近,积极参加中国核电项目招标的美国西屋公司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未来一年内增加雇用1300名高技术人才,包括核电工程师以及人力资源、财务、后勤和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员。

之所以提出如此宏大的扩充计划,很大的原因是西屋看到了通过参与中国核电项目而获得的巨大发展前景。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核电,如果西屋能够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前途将更为光明。

此外,西屋的这一计划也将使其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受惠。西屋电气的发言人达拉斯福瑞说,该公司非常高兴能够成为当地就业的一个促进因素。

正因如此,西屋公司和布什政府官员都乐于促成这桩生意。西屋电气的总裁史睿智在一份声明中说,合同额一半的工作是在中国完成,但这些工作会在美国造就5000多个设计、工程和制造等领域的工作岗位。他说,该公司已经成功将技术转让给法国,并坚信该公司能够妥善处理对华技术转让问题。

美国国会阻挠这一交易,首先受损的是西屋这一类美国核电公司。因为国际市场不是只有西屋一家,核技术并非美国能够垄断。如果西屋退出,那么中国还有其他的合作伙伴,如欧洲和俄罗斯。换言之,美国国会的这种政策无法影响中国发展核电的整个大局,倒反会使自己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作为世界高新技术贸易出口的龙头老大,美国在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的龙虎榜上却屈居欧盟和日本之后,而且在整个对华出口贸易中,美国高新技术的出口量也少得可怜。

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美对华出口总额为390亿美元,其中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证的(也就是美国认定的敏感高技术物项)只有30亿美元。

这种作茧自缚的贸易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美国公司的指责,作为代表“纳税人”利益的美国政府自然要有所作为,但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仍有一股势力不断主张对华进行更严厉的出口管制,因为他们担心,放松对华出口管制将会极大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考克斯心态”余毒难消

美国国会中的一些人千万百计地把中美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问题政治化,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做法。

1999年,美国众议院一个专门委员会经过半年的精心策划,出台了一份《考克斯报告》。它污蔑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从美国“窃取”核技术,发展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报告认定,中国的核技术是从美国“偷”来的,原因是美国进行了1000多次核试验,中国只进行过几十次,要不是从美国偷,怎么能有这么高的核技术水平?它还推断,中国在美国的访问者、留学生和驻美公司都是为中国盗窃美国情报服务的。

可笑的是,这份长达800多页的报告里没有对上述指控和假设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从头至尾充斥着“似乎”、“可能”、“也许”、“将来或许会”等猜测性的语言。

经过媒体的渲染,这份报告一时间在美国搞得风声鹤唳,似乎美国的安全已经岌岌可危。但是,一个拥有7000件核武器并且不断对其他国家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超级大国,称自己受到一个据说只有20件核武器并已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威胁,实在使许多美国人自己也感到可笑。

对此,曾任美国国家原子能实验室主任的著名科学家艾格纽说,中国完全有能力自行开发核武器,报告中关于中国“窃取”美国技术发展核武器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其实,在一些美国人看来,只要中国一天不按美国的意旨办事,就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就要加以“妖魔化”,遏制打击。他们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不能顺利发展,把中美关系拉向倒退。因此,每当两国关系改善时,总有人要设法挑起事端。

时至今日,在美国政界根深蒂固的“考克斯心态”依然要不时出来作祟,把经贸关系和技术合作政治化。不过,在经贸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利用技术转让做文章要挟别人,其实是在损害自己。(作者是《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

(来源:《环球》杂志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