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有一块硕大的大理石纪念碑引人注目,碑文上记载着一位被称作“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第一人”的旅美中国科学家南极探险科考的事迹,他就是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张逢铿博士。
张逢铿夫妇合影
1958年11月17日清晨6时15分,时年36岁的张逢铿博士,双脚离开飞机的舷梯,踏上南极罗斯湾机场的大地时,世界便聚焦在这双脚印上。最先报道这一华人壮举的,是菲律宾航空版《新闻天地》周刊,它以封面图片和巨大标题,报道了“第一个在南极探险的中国人张逢铿”;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纷纷以《第一位踏上南极大陆的炎黄子孙》、《第一个到南极探险的华人》等标题作了报道。
张逢铿是从黄山市歙县岔口镇大坑源十八谠村的乡间小道走向南极大陆的,他一路走过山村小学、徽州中学、南京皖中、湖南大学、玉门油田等人生风景线之后,又于1952年12月1日由香港乘船赴美留学,相继完成了新墨西哥采矿理工学院和圣路易大学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专业的学业,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当“国际地球物理年”探冻第四号计划的信息传到圣路易大学的时候,他敏感地捕捉到了。导师麦卡文鼎力推荐了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他,使他幸运地加入到这一来之不易的南极研究计划之中。
从1958年11月到1960年3月,张逢铿在素有“世界冰极、风极、冷极”之称的南极大陆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期间他曾穿越南极腹地,一直到达西南极海滨,行程达1000多公里,获取到十分珍贵的科考资料。在南极邦德站的漫漫长夜,他经常唱着那首《青海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他从小就喜爱的罗家伦先生,而曲子是他自己1946年在玉门油田工作时谱写的。“高举振兴中华的火把,放出世界的光芒”,这歌声一直燃炽着张逢铿的赤子之情。几十年后的1998年6月,张逢铿夫妇游览丝绸之路时,再次放声唱起这首歌曲,终于实现了他“在青海湖边高唱《青海歌》”的半个世纪的夙愿。
2002年2月12日,适值张逢铿的80岁生日,他收到了一份他儿子张景然献给他的特殊寿礼——一幅刚从电脑上下载的南极大陆地图。整张地图上图文并茂地标示出“张氏峰”的地名。1963年2月8日,美国政府为了表彰张逢铿博士对南极大陆探险科考的突出贡献,特将南纬70°44′、西经126°38′的一座南极山峰,命名为“张氏峰”,并颁发政府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南极第一次有了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山峰。儿子以地图作寿礼,这件趣事在他们居住的维克斯堡市一时传为美谈。
张逢铿博士长期旅居海外,但他对祖国的情愫尤其是对故乡的思念,就像一坛醇香的美酒,时间愈久,芬芳愈浓。他的家乡人民也特别理解这位海外游子的心情,1997年3月20日,黄山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黄山之友”荣誉称号;随后又遵从他的意愿,将他出生地的大坑源山脚下的完全小学,改名为“南极张氏峰小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8-18 第03版 江志伟/文 汪 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