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35年磨一剑” 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
[ 2007-08-22 10:2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今年年内,一场现实版的“嫦娥奔月”就将开演。

在绕地球转5至7圈后,我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将脱离地心引力,飞进浩瀚无垠的太空,奔向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

37年前,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茫茫夜空中,人们通过肉眼就能看到“东方红一号”在缓缓运行,耳旁仿佛能听到清脆的《东方红》乐曲声。

37年后,《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京剧选段《贵妃醉酒》、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昆曲选段《游园惊梦》等30首戏曲、歌曲也会伴着“嫦娥一号”一同奔月。

脱离地心引力

“我们中国人所有的航天活动都没有离开地球,只是绕着地球转。”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打了一个比方,这有点像我们的足球没有冲出亚洲,更没有走向世界,我们的航天活动还束缚在地球的怀抱里面。

欧阳自远说,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探月计划“我们用了35年,另外用了10年艰难论证,然后花了3年半左右实施:2004年是启动年,2005年是攻关年,2006年是决战年,2007年是决胜年”。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近期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由此,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据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介绍,我国在研制月球探测器上并不是新手。从1962年起,中国就开始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研究,还参与了阿波罗17号样品的研究工作,中国已有多年研制空间环境探测器和空间遥感器的能力与经验。

目前,月球探测器的各个分系统,如结构、热控制、姿控、轨控、电源、测控、数据管理等,我国基本可利用现有的研制成果。

“嫦娥一号”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公用平台基础上,经过适应性修改,根据任务进行技术创新研制的,卫星重量2350公斤,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公斤,设计运行寿命1年。

三步走 四任务

在三年多时间里,我国科研人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的研制和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8月10日,国防科工委主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云川宣布,绕月探测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年内择机发射。

据国防科工委介绍,探月工程后续工程正处于论证阶段。工程设想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在2020年前后完成。

同时,欧阳自远介绍说,“嫦娥一号”还将完成4项科学任务: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探测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监测远至40万公里范围的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绕月探测工程全部完成,估计最多数百亿元人民币。”欧阳自远表示,第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北京市两公里地铁的造价。现在需要利用一些大工程,来带动我国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绕月探测工程就是一个机遇。

全球探月动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又掀起一轮月球探测的热潮。不仅美、俄表示要重返月球,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和我国等,也都公布了自己的第一次月球探测计划,并已经开始实施。

在回答为什么世界各个航天大国都开始关注月球探测的问题时,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认为:“首先是政治因素。”“成功地实施这样的工程,可以极大地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综合展示。”

而从月球研究的科学价值来看,可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等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

据介绍,“阿波罗”计划历时10年,有2万家企业以及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为美国培养了一代高水平科学家,其科研成果带动了美国20世纪60~70年代高新技术全面发展。

第三则是资源因素。

据欧阳自远介绍,解决地球日趋紧张的能源问题,是各国探月计划的一项重要目的。

根据科学统计表明,1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全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100吨氦3便能提供全世界使用一年的能源总量。但氦3在地球上的蕴藏量很少。

而根据人类已得出的初步探测结果表明,月球地壳的浅层内竟含有上百万吨氦3。如此丰富的核燃料,足够地球人使用上万年。(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