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政治定位与经济发展已构成台湾社会一对主要矛盾。“台独”的政治定位令民进党当局丧失了8年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台湾经济已由亚洲“四小龙”之首,掉落到末位——
在8月初于昆明举办的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上,福建省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提出,两岸关系发展中,台湾民意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综合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深入研究。
目前,台湾当局破坏两岸关系、实施渐进式“台独”的一系列措施,正是拉扯“民意”的旗帜寻求其正当性。因此,记者围绕如何看待台湾民意的问题,专访吴能远所长。
记者: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台湾一部分人心中存在对祖国大陆的误会和误解,可以说受到“台独”分裂势力“仇中”、“拒统”的影响。
吴能远:十余年来,台湾的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不断地把台湾民意导向与大陆对抗的极端,大力“去中国化”、“正名”、修改教科书等动作,使台湾社会的认知严重混淆,更使青年人无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台湾杨开煌教授曾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出:以往蒋家时代的反共宣传以及现今台湾执政者的选择性、夸大性和恶意性的反中国宣传,使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对中国共产党存在一种先验的、扭曲的、负面的印象。
记者:某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了解、误解甚至敌意,能否化解?您认为化解之道是什么?
吴能远:这种误解和敌意为“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所利用,构成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因此,我们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解决之道有三:
第一,坚持发展。大陆要导正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若干负面认知,根本之道还是需要依靠大陆坚持不懈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陆要依靠发展和进步不断改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处理好大国之间的关系。两岸关系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陆自身的发展来解决。
第二,打破僵局。两岸关系出现僵局,对两岸人民都不利,但两岸关系僵局却为“台独”分裂势力和民进党封闭台湾社会,操弄台湾民意,强化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敌意提供了土壤。在两岸关系中,大陆决不可能改变或放弃一个中国原则,但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大陆却存在着以灵活的策略,打破两岸关系僵局的可能。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大陆也可以与民进党人士交往。
其三,扩大交流。两岸民意的落差,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交流不足。民间认识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持续、深化的交流交往。
记者:虽然两岸政治上仍然敌对,但两岸经贸关系还是一直向前走,所以有政治冷、经济热这种奇特的现象。这是否也反映出台湾要求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民意?
吴能远:对。政治定位与经济发展已构成台湾社会一项主要矛盾。“台独”的政治定位令民进党当局丧失了8年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台湾经济已由亚洲“四小龙”之首,掉落到末位。台湾经济要发展,就要消除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种种障碍,寻求两岸经济整合,实现“三通”。可是民进党当局却不断地告诉台湾人民,两岸经济整合是“经济统一”,“三通”将导致大量大陆人到台湾争工作,台湾失业率上升是因为台商到大陆去投资等等。
“台独”政策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构成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民进党当局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主要的一项便是“台独”的坚持。只要为了选票而用“台独”去煽动和欺骗民意,就不可能推动台湾经济的发展。在民进党的操弄下,虚幻的“台湾主权独立”的“民意”和要求发展经济的“民意”相互矛盾。“台独”令台湾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苦境。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台湾最主流的民意是什么?是要求和平安定,发展经济,提升生活水准。这个问题不该被纷扰的政治口号所遮蔽。(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肖亭)